2021年即将过去,作为父母,这一年里必然有新的体会和成长,也必然经历过一些困难、挫折。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升学君想聊一个关于家长和孩子的话题——孩子还小,家长需要将他(她)当作独立人格来看待吗?
我的观点是,很有必要!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够坦诚就好。
——不过坦诚的对立面,有足够多的“毒鸡汤”挡路,需要一一扫除才行。
1
先讲一个事例。有一位妈妈在孩子5岁之前,都十分排斥孩子,觉得小孩的出生妨碍了她的很多计划。他们母子关系看似融洽,却总缺少一点亲密。孩子显得心事重重,大多时候双手都是握紧的。
后来,这位妈妈决定对孩子坦诚。
“怀你的时候,我和你爸是事业的上升期,那时是想打掉你的。”
“即便是生下了你,作为妈妈,对你的存在,也有些排斥,因为那个时候生活压力太大了,你爸爸几乎天天加班,累得不成样子,我呢,想做的事,都没做成。”
“所以,很长时间,我和你爸都没做好接纳你的准备。”
“在你5岁以后,条件好了许多,我们才有精力来真正关心你,接纳你!”
孩子听了以后,非但没有怪这位妈妈,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妈妈,我能理解你们的辛苦,谢谢你们没有打掉我。”
后来,孩子也没有了时常握拳头的习惯,笑容也多了起来。
在这个真实事例中,我们能看出,妈妈的不接纳,就算掩饰得很好,孩子还是可以感受到。而坦诚换来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妈妈的释怀。
如果不说清楚,亲子间,芥蒂横生,孩子的一生或许都会受此影响。
2
在大人的世界里,经常有些口头禅会无意识地说出来,比如:
“小孩子懂什么”,
“大人的话,你听着就行了。”
“打你,是爱你”
家长对孩子的哄骗、隐瞒,与不解释,在生活中,太普遍不过,然而这不是什么好事。
有一个叫王朔的作家曾说过和他父亲的关系。他说从小一旦犯了错,他父亲从来不听他的解释,就是打,直到打不动为止。
他说对父亲从没有爱过。
电影《狗十三》中,女孩李玩,父母离异,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希望她快乐成长,买了一只狗陪伴她,结果狗丢了,她大哭。
爷爷奶奶和她都去找了,结果,狗没找到,爷爷摔了腿,奶奶因为太久没出门,差点走丢。
家人一想,买只模样差不多的狗,应该可以抚慰女孩的伤痛
女孩一看就知道不是原来的狗。一家人统一口径,说就是原来那只。女孩只能怒目相对,另加“口吐芬芳”。
她爸爸情绪激动下,出手打了她,并说道:“你要懂事。”
整个过程和父母、爷爷奶奶的行为都可以看作对女孩的爱,那怕是她爸爸说的那句:“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打是亲,骂是爱!”好像在我们的生活中用途很广,但在教育子女时,还是少用为妙。
其实只要她爸爸的一个解释,女孩就不会那么闹了。
要解决孩子的事,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应该懂事,而却从未认为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如同成年人一样。
3
延迟的解释,往往是一些误解的源头。
家长对孩子有时候会说:“孩子,等你长大了会明白的!”
其实,这样的话,只会在孩子心理提前留一个心理隐患。
有一个节目是关于高中学生在公众讲台上说出想对父母说的话。
有一期,一个女生大声对台下的父亲说:
“我已经十七岁了,读了很多书,也明白一些道理了,不要什么事都瞒着我,爸,等我再大一点,我们一起还房贷,还有,你不要再喝酒消愁了。”
台下的父亲泪流满面。
原来是家里经济压力大,父亲一人打两份工,常常很晚回家,就算这样,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
女生,先前一直向父亲埋怨,近两年来没有陪她过周末,她觉得自己就像个没父亲的孩子。
直到她知道真相。
父亲的爱,或许隐晦,但正因为如此,更容易被认为是“不爱!”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说清楚,父母的那些容易被误解的行为,反而会增进孩子们的成长。
4
当年胡适给他儿子写的一封,被人们奉为经典,也符合升学君在本文的观点。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要坦诚,并不容易,虽然只是几句解释的话。
要和自己的孩子坦诚,就更不容易了,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说服自己。
我是升学君,关注我,了解高考、学习方法、选科、志愿填报、高职单招、家庭教育等资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