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向北流
●陈绍刚
十月下旬,细雨潇潇。我有幸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村。
陶岔村原本只是一个村的名字,究竟何时形成村落,现已无法加以考证。也许是因为陶岔村在历史上并未出过名人、也未发生过重大的历史掌故,陶岔一直默默无闻。
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之后,陶岔村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闻名,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渠首枢纽工程就位于陶岔村。现在,陶岔村隶属于淅川县九重镇,是“渠首第一村”,还先后被评为“最美宜居村”和“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远远望去,那一座座楚风汉韵风格的农家院错落有致,灰墙黛瓦,窗明几净,街道宽阔,游客如织,陶岔村已经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站在渠首大桥上,极目远眺。大桥旁边用绿植围成的“陶岔开津”四个大字跃入眼帘,宏伟的水库烟波浩渺,一碧千里;水上的“清障小船”24小时自动清理着漂浮物,让水质更加地清澈。细雨飘落,泛起一阵小小的涟漪,连同水雾顿时让人有腾云驾雾般的愉悦宛如来到了人间仙境。
.不远处,一群雪白的水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在水面上翻飞、嬉戏打闹着,给原本安静的渠首平添了几分生趣。从桥上向下看去,三个水闸仅开了一个,一泻千里的水流便一路竞相狂奔,溅起的浪花扑打着大坝,一浪接着一浪,大水流经闸门时的轰隆声,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恍如千军万马在呼啸而过。
据了解,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还建有发电厂,安装有2台25兆瓦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50兆瓦,年设计发电量2.38亿度,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
江河东入海,南水北送京,为你描绘出“一江清水送北京”的跨世纪行程。从淅川县陶岔的渠首地到北京的团结湖调节池,南北地势落差近200米,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者们敢为人先,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最终实现了让一渠清水过长渠、钻涵洞、穿黄河、到京津后自动北流。这一渠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宛如玉带一般蜿蜒穿行1432公里后被送往京津冀豫等20多座城市。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上天过渡槽,入地穿黄河,让江河相见而又不相交。这既是伟大祖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更是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间奇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为了确保水库水质保持直饮水的水质标准,淅川县强力推进治污和水质保护工作:全县17个乡镇街道和150个中心村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点,还建立了多个水质监测站点,并成立了规模达数千人的库区清漂管护队伍,常态化负责水面的日常清漂工作。
此外,他们还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保护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量持续增长,水质也得以提升。如今,绿水青山环抱下的丹江口水库,300多平方公里的库区水面与陶岔渠首浑然连成一体,青山逶迤,碧波荡漾,大有“秋水长天共一色,洗净铅华展新姿”之势,涓涓细流从水库向北奔涌。截至目前,水库的水质长期稳定在II类以上,大部分达I类,可直接饮用。
为保一渠清水,淅川县的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据了解,从1959年至今,淅川县先后动迁近40万人。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淅川移民离开了家园,割舍了亲情,他们把家乡的记忆深深埋在心底,把对家乡的眷恋带向远方。
故土难舍今已舍,亲情难割忍痛割,那催人泪下的搬迁场景感天动地,更催人泪下。移民搬迁期间,广大基层干部奋战一线,没有一人叫苦喊累埋怨的,移民感动了干部,干部感动了移民。
现如今,一渠清水永续北流,它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和智慧,更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同饮丹江水,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