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魔王君。一个持续优质内容的创作者,专注底层逻辑看懂赚钱的本质真相。点击右上方“关注”,定期为大家分享有价值的干货、商业思维逻辑以及赚钱的那些事。

「信用卡额度低,有没有办法提额?」

很多卡友觉得银行给自己的信用卡额度太低了,看着别人有个5万、10万甚至20、30万的额度,都羡慕得不得了。

想着,要是我的信用卡额度能有这么高就好了!

所以核心问题是,我只有1万的信用卡额度,能否让银行也给我的额度也提到5万、10万以上?

魔王君用11年的用卡经验告诉你,我2010年的第一张工行的信用卡才500元的额度,是的,你没看错,就500元的额度。11年下来,我所有信用卡总的授信额度加起来是7位数了,百万级别,算不上是大神,但也绝对不低。

如果你还要算上信用卡背后的备用金,所有的钱挪出来,够在深圳首付一套小三房了。

这几年其实都是在论坛混,看着各路卡友的成神之路,除了敬佩之外,还有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看到有很多卡友沉迷于这种「资金杠杆」致富之路,殊不知,由于自身认知的缺陷,没做好风险控制,成为被收割的对象,因此陷入债务泥潭,成为了「卡奴」。

因此,在这里,也做五点风险提示。

一、额度是一场排名竞争赛,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普通人的天花板定位在7位数百万级别即可,扒上井沿再掉下去就是深渊。领先的人索然无味,追赶的人兴致盎然。

二、搞明白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力摆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财富,不然你驾驭不住。换句话说就是,适合自己的额度才是最好的,赚多少钱都是认知在执行层的表现。

三、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奇淫巧技都是空架子,也就是技巧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再好的「人设」都经不起现实的捶打。

四、额度是银行给予的,数字再高,也是借的,收回去也是一句话的事情,你可以利用这「空档期」做点事情,但也断不可以拥兵自重。

五、银行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只能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只能是你的臆想,资金都是有成本的。拆东墙补西墙、以贷养贷、以卡养卡本身就是将自己裸露在高危边缘,赌徒永远以为自己下一场就能翻盘,殊不知这才是自己一直在深渊的根本。

「人设」是普通人提额的核心

信用卡本身就是一种借贷行为。

假设有两个亲戚来跟你借钱,一个是穷亲戚,一副穷酸样,衣服缝缝补补的,家里有一块田地,一家老小就靠这块田地来养活,这不春种季节来了,来跟你借点钱买种子,好回去播种。

另一个是富亲戚,穿得花花绿绿,自家还有几亩地,还养了不少的牛羊,老父母在搭理着,自己天天吊儿郎当,这不看上了怡春院的花魁,想着找你拿点银子去乐呵乐呵。

问题来了,如果让你选择只借钱给一个人,你会选择借给谁?

是老实憨厚的穷亲戚还是吊儿郎当的富亲戚?我想,如果是二选一,大部分人会选择吊儿郎当的富亲戚对吧?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你能理解银行的「嫌贫爱富」了吧?因为商业逻辑中,你借钱出去,是要别人还得上对吧?穷亲戚没家底,还不上了你这钱就打水漂了。富亲戚家,还不上你还能趁机把它家几亩地给盘过来。

哪个更有把握,是不是一目了然?

如果两个人都可以借,那么按照「还得上」这个逻辑,穷亲戚你给他1万足以,富亲戚给他10万是不是也正常。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明白自己为什么只有1、2万的额度,原来你在银行眼里,你只是它的「穷亲戚」。

如果这时候,穷亲戚不嫌弃你只给了1万,拿着这1万回去了。又是一年到头,按照约定,穷亲戚再次来到你家里,还上了去年借你的1万元附带了1000元的利息。

这次你感觉穷亲戚有些不一样了,换了身好衣裳,言行举止也不像之前那么畏畏缩缩,他跟你讲,去年拿了你这1万块买了种子,瓜果蔬菜的种子一起播种,这一年赶上收成好,赚了些钱。现在跟隔壁邻居家商量了一下,想把他家的地也承租过来,赚更多的钱,让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时作为土豪的你,对这个「穷亲戚」印象略有改观外,发现他如此上进,前途也是一片大好啊!想着这「穷亲戚」借1万块,自己赚了1000元,正好他要承租邻居的地,正是用钱的时候,多借点给他,自己也能多赚一点。

这时,不等穷亲戚开口,你就笑眯眯地搭过话:「大侄子,看你又是这又是那的,资金也一下拿不开吧,要不我再搭个1万给你,借你2万,让你一展一下拳脚,赚更多的钱!」

「人设」这个词是不是开始有点影子在里面了。仅凭一席话,一副打扮,「穷亲戚」这回借走了地主家2万元。

至于这个「穷亲戚」是不是真如他所说,收成好、赚了钱,这一面之词起到的作用是把地主家给「唬住」了。

「人设」是普通人针对银行数据算法的核心方法,这个人设要经得起系统的共鸣,也就是正面反馈要经得起推敲。

直白讲,你拿我的钱吃吃喝喝可以,但是决不允许去「投资」,普通人吃喝花不了几个钱,但是「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的活只适合专业的人去干。非专业人士去干这活,就意味着风险,而银行是厌恶风险的。

「符合逻辑,风险可控,有利可图」

总结一点,任何正面的人设,在银行看来,只要符合逻辑、风险可控、有利可图,都会愿意把钱借给你的。

银行不可能派个人天天蹲守监视着你,这对它来说是不现实的,在算法里面,它是通过你的「行为数据」来分析完成你的「人物画像」。

这里的「行为数据」是指你的「消费记录」,通过你在哪些地方进行了消费,消费了什么,消费了多少金额,在什么时间点消费的这些数据交叉分析。

第一,符合逻辑,简单理解就是「人设」要符合一个正常人。

以前很多人去办理POS机,只能办理MCC5722家用电器商店的机子,因为费率便宜,所以消费记录永远是XX电器。正常人谁天天去买电器,除了开电器商店的。

这就跟逻辑不符,所以很容易上银行重点关注名单,因为它要弄明白你这是在干什么?家里有这么多房子,每个月都去买家电?

诸如,在「沙县大酒店」一笔消费一万多的,银行会觉得你这是在侮辱它的智商,你这是请全村的人吃小笼包了?

第二,风险可控,银行不是什么钱都赚,是有原则底线的。

假设公司有两个同事:

同事A是公司的财务,为了采购方便,办了一张信用卡批了3万的额度,于是每一次的采购都用它来垫付,报销款批下来的时候就把钱还进去。

同事B是公司的业务,同一家银行也给他批了3万额度的卡,有时他经手的项目回款会出现款项拖欠,于是处于哥们交情也为了维护业务往来,他也会帮忙先垫款。就用自己的信用卡在公司的机子刷了垫付款。

同样的垫付行为,银行眼里是怎么看待的呢?或者哪一个风险会更大些?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同事A的风险会比同事B的风险小。

银行具体表现为,会容易给同事A提额,而同事B不仅不会提额,而且还会收到风控短信,提醒信用卡不要用于套现或者经营的用途。

这里分析一下,同事B的垫款,实质上都是在公司的机子刷卡垫付,也就意味着他的信用卡账单消费记录显示的都是自家公司的名字。而同事A,因采购不同的物件,周旋各个公司或者商店,消费记录是不同的公司或者商店。因此银行的大数据虽判定有运营的风险,但是因其报销款下来就立马还款,因此风险可控。

同事B最大的风险在于,要是他合作的供销商耍赖拖欠的话,这笔钱就可能还不上,风险系数就不在一个等级了。

第三,有利可图。银行是唯利是图的,这是它的商业属性所决定,再好的事情无利可图,打死它都不干。

这一点很好理解,本身,银行的资金也是有成本的,储户要给利息,而且,它还有那么多的营业网点的租金成本、员工的人工成本要负担。所以不赚钱对它而言就是亏钱,而亏钱的事是绝对不会干的。

这体现在一旦银行的风控系统发现你已经油尽灯枯了,马上会把你的额度给收回,它们的「风控团队」就会出马用尽各种方法忽悠你把钱还了,等你把钱一还进去,里面停掉你的卡,让你钱取不出来了。

管你这钱是借高利贷的还是从哪里挪过来的,只要把他家的钱还了就行了。

「断供」几乎是所有卡友们的噩梦,以贷养贷的开始。

这三点条件是相互独立,也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的,也就是任何完美「人设」都需要牢牢谨记,避免踩线。一旦踩线,你所营造的「完美人设」就会翻车。

这是上篇,还有下篇,这篇是道,下篇才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