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苑农村小伙5年收获13项国家专利

其中2项为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发明的根茎类药材联合收获机,效率是人工的100倍

20岁从河北软件学院毕业后,学习的机电设备运行与管理专业没用上,潘昭就跟父亲南下北上从事路桥工程建设。

在全国各地奔忙三年后,潘昭回到家里的企业开始负责桥梁机械和钻机生产。在潘昭的老家——清苑区白团乡南蛮营村,钻机和打井是村里的主要产业。

“如果没有那次意外,我估摸着现在还在弄钻机生产。”37岁的潘昭称,他也没有想到,一次义务帮忙,竟然还让他走上了农机发明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车间内等待组装的农机。邸志永 摄

种药材村民三次求助成契机“我当时就想,这破机器还得排队买,那我不如自己造了卖”

2012年,恰逢钻机行业不景气,靠近药都安国的南蛮营村,有些村民已经转行种植药材。

“我记得应该是个秋天,上午我们村一位种药材的村民跑到我的厂子里,希望帮忙修理一下收药材的农机。”潘昭称,由于最近的机修点在安国,他觉得乡里乡亲的,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于是,村民引领着收药材的农机师傅把车开进厂子。借助厂内的器械,潘昭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

“我没想到的是,中午在村民陪同下,这位司机又开着车来了,说机器又坏了。”潘昭称,好人做到底,他又一次帮人把机器修好。

结果到了当天下午3时许,这台收药材的农机再次“歇菜”。村民过来一说,潘昭的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这什么破机器啊?”

跟着药材农户到了地里,潘昭一边修农机一边跟司机聊天。

“那司机师傅告诉我,这台药材收获机是山西生产的。别看质量不咋地,开起来晃荡得厉害,就这还得排队等候发货,不然抢不到,在安国卖得挺火。”潘昭称,“我当时就想,这破机器还得排队买,那我不如自己造了卖。”

样机用时一周就造了出来“我专门了解了市场行情,还走访了安国药材种植户,这才心里有了底儿”

说干就干,从不拖泥带水的潘昭,第二天就跟着这台机子在药材田里开始转。“在学校学过机电设备运行,也在家里的厂子里干过机械,所以第一时间就去地里看,这玩意是怎么一个工作原理。”潘昭说,现场查看后他觉得,这台农机科技含量并不高。

原来,2012年的时候,钻机的本业已经不再风光,潘昭也在考虑转行,开辟新领域,药材农机恰逢其时。

感觉技术上可行后,潘昭马上又去了一趟安国,先后考察了两家企业生产的药材农机。“我还打听了一下市场行情,找了一些经销商,这才心里有了底儿。”潘昭称,在安国考察时,他还专门走访了一些药材种植大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就有药材种植大户跟我反应,根茎类的药材收割机,有的一小时也挖不了一亩地,效率还是太低。”潘昭觉得,以他家厂子的实力,药材农机这个领域,完全可以试一试。

涉及到农机专业,潘昭家的厂子里没有这方面专业人才,“临时招人肯定太慢,我就直接自己上手了。”

照葫芦画瓢,潘昭设计图纸用了一个多月,然后又在厂子里生产零件,最后用了一个多礼拜,样机就生产好了。

“用拖拉机拉着在玉米地里试了一下,发现玉米秸秆茬子都能刨出来,效果还不错,稳定性比山西的强多了。”潘昭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昭的专利证书。邸志永 摄

5年时间拿了13个国家专利“不断听用户反馈,不断试错,不断改进,最麻烦的时候,真是整宿睡不着觉啊”

意外走上农机制造路,从零起步的潘昭,研发之路并不平坦。

“举个简单的例子,根茎类药材有千万种,药材种植户有千万家,但筛选药材的网眼难道也设计千万种?那得多高的成本。”潘昭说,在综合考量了药材种类、种植规模、市场前景等多重因素后,潘昭用增加一层网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别看仅仅筛选网眼这么一道程序,潘昭用了三年时间。

“中间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听用户反馈,不断试错,不断改进,最麻烦的时候,真是整宿睡不着觉啊……如今,我出产的所有机器,都用统一的网眼就能解决问题。”潘昭称,他的第一个专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

2016年9月,潘昭发明的高效液压动力麻山药收获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此后,收获麻山药用的挖掘机、中药材挖掘收获机等12项专利,潘昭先后申请到手。其中,有2项为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为实用新型专利。

记者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中药材市场蓬勃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了2000万亩,其中深根茎类中药材种植面积占比50%左右。此类药材收获多靠人工,不但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还容易造成药材破损,不能保证收获质量。

“就拿党参来说,靠人工来收,一个壮劳力勤快干,一天最多挖0.3亩左右,工钱200——300元。用我发明的动刀式药材收获机,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轻轻松松能收30亩,是人工效率的100倍,成本比人工可便宜太多。”潘昭告诉记者,这台机子还能收获牛膝、防风、桔梗、白术、苍术、知母等多种根茎类药材。

这些年,潘昭一边搞发明,一边改进机器,如今已经让农机更迭了4代。

“卖了差不多1500台左右。理论上,一台机子最低按照一天收15亩算,每年春秋两季大概60天的收获期,1500台能收135万亩。”算到这里,“80后”的潘昭忍不住有些小得意,“也算为农业现代化,做了点小贡献吧!”

最近,潘昭准备在河北农业大学作进一步深造,“现在,乡村振兴越来越火,农业现代化更是未来方向,科技更迭很快,希望让自己更加充实,发明更多有用的农机!”

这个“80后”小伙,在他的发明之路上,还将继续乘风破浪。用他的话说:“干事搞发明,让我觉得越来越年轻了。”(本报记者 邸志永 通讯员 王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