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

(一)观兵五部曲

(二)象兵和彗星

下篇

(三)用邑统计学

(四)释字邑吴周

结语

(一)观兵五部曲

,是出兵伐商前的宗室同仁以及路上会师的友军,其象为天下有火,是一场篝火晚会;

,是晚会次日,过黄河时遭遇天火,声音隆隆如同战鼓,其象为天上有火,是公元前1047年出现于王屋的哈雷彗星;

,是受到天启后撤军,写于返程路上;谦虚的背后是时机未到,周公在回顾本次出行的初心,其象为山上有地,是周原相对于中原之地形;

《大有》一文中解读了卦象和卦辞,没有解释卦名。大有可能指大国,请参考,商的大国实力是周军仅限于观兵而不发动进攻的原因之一,彗星出现之顺天休命,可能只是周公的宣传策略。

以上连续三卦,是出兵、观兵、退兵三步曲。三步曲还有后续,为紧跟的《豫》和《随》,《豫》为象兵,见前文大象之舞,《随》是跟随在大象之后,避免踩踏,《随》还有另一个更主要的主题,此处简单解释。

释《随》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释>: 扣下伯邑考,失去周文王。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释>: 扣下周文王,失去伯邑考,低调跟随有利益。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释>: 被软禁,暂时低调听从。最终,周王将在西山成为天子。

<注>: 小子是周人的常用语,见于《诗经》《尚书》,指王子贵族,无贬义。

史书中的盟津观兵

《史记.周本纪》: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竹书纪年》

四十四年,西伯发伐黎。

四十七年,内史向挚出奔周。

四十八年,夷羊见。二日竝出。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盟津而还。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秋,周师次于鲜原。

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羗、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

(二)象兵和彗星

上面连续的三步曲或者五部曲背后,其实还有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豫》和前三卦的关系。既然在《谦》里已经撤军了,此时再说象兵,是不是顺序不对?

《豫》、《随》和《谦》的顺序,被周公调换了吗?

如果把《豫》和《随》安排在《谦》之前,整个故事是这样的:

《同人》:出兵,会师,篝火晚会;

《大有》:渡河之时,天上出现彗星;

《豫》:商王象兵部队赶到,半渡而击,周军损失惨重;

《随》:想起朝歌、羑里的低调跟随往事;

《谦》:最终谦虚地撤兵;

这个新版故事的关键在于:彗星的出现早在周人预料之中,而大象的出现则完全打乱了周军同仁的计划。

原来,周人早已掌握彗星的规律,想借天之异象以举大事,一边渡河,一边围观76年一遇的彗星,这绝不是巧合,这是三千多年前中国人的天文学水平!

顺天休命,成功了就是休纣王的命,不成功就是自己谦虚地回关中,休养认命。

一年后的之时,只有以及各种动物如马和鱼之类,整个一个动物世界,就是没有。最终,周军渡河成功,,,,一气呵成。

象兵在一年后的缺位,是因为纣王正在经营东南,顾左不顾右。

《左传》: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吕氏春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武王观兵极简史

出发:《同人》/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同人于门/同人于宗/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同人于郊;

彗星:《大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匪其彭/厥孚交如/威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象兵:《豫》/利建侯/行师/鸣豫/介于石/不终日/盱豫/由豫/恒不死/冥豫;

往事:《随》/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撤军:《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易经说什么》之 盟津观兵系列 《同人-大有-谦-豫-随》- 下

将从邑用二字不同寻常的统计学相关性,以证明“用”之为"周","邑"之为"商"。

关键字:维用伐邑

先夏历史 原创作品 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