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对于国人来说,是难忘又痛心的一年,也是注定被铭记的一年。
年初刚至,带领着中国从黑暗走到光明,“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在北京辞世,一时间,无数的中国人民像是失去了坚实的臂膀,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
当83岁高龄的宋庆龄听闻此噩耗时,整整两天都在以泪洗面,身体变得虚弱无力。但她还是强忍着病体,在家人的陪同下从上海赶往北京,坚决要送这位挚友最后一程。
但是在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宋庆龄一个小小举动,却被多心的人看在眼里,为此不少人在背后嚼舌根,没想到这个小风波并未停止,而是一直持续到总理的追悼会上,以至于年迈的宋庆龄被气到愤怒离席,甚至在回到上海家中的第二天,就向中央提出“我辞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国母”宋庆龄来说,周总理是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位挚友,二人之间的友谊始于黄埔军校和孙中山先生,就是在这所孙先生呕心沥血创办的革命摇篮里,宋庆龄与时任黄埔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首次碰面。
当时的周总理还是一位踌躇满志的青年,孙先生对这位气宇非凡的青年人非常欣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周总理的为人处世和沉稳干练的性格,也给宋庆龄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这时起,二人之间的友谊便在不断相处中越发深厚。
宋庆龄曾这样描述二人的初次相见: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在广州见到恩来同志,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他当时青春正茂,但是看起来全然是一位有着坚定理想革命信念、多才多艺、久经磨练的合格领导人。
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宋庆龄依旧坚定不移的捍卫者先生遗留下来的三民主义政策,并一门心思的投入到革命中,就是在这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里,宋庆龄并没有将公私混淆,而是坚定的依托着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这时起,周总理与宋庆龄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二人互相尊重彼此,共同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懈的奋斗。
1936年,宋美龄给周总理写信,希望对陕北进行历史性的访问,于是在二人的相互配合下,诞生了一本著作,从此,世界开始对中国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了全新认识,也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向着我国领土逼近,宋庆龄第一时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了能够实现国共合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打算去找蒋介石谈判,在经过上海之时,周总理决定去看望这个好久不见的老友,当时的宋庆龄已经是身处险境,听说好友要来看望自己。
宋庆龄特别的激动,她早早的等在寓所门口,这还是他们地处天南地北十多年后的再次相逢,两人自然有很多话要说。周总理表明了自己的革命主张,宋庆龄坚定的表示:国共合作的必然的,也是绝对有必要的,所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战胜外来侵略者,这一点我们的思想完全是重合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周总理诚挚的邀请宋庆龄北上与国同欢,并在火车站亲自迎接了宋庆龄,也就是从这时起,宋庆龄的大部分经历和时间都在新中国发展身上,她帮助新中国创立了第一份对外刊物,这不仅让宋庆龄在国际上有了声誉,也让世界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
宋庆龄一直有个听广播的习惯,1976年这天,她像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广播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友人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一瞬间,宋庆龄瘫坐在椅子上,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只是眼泪早已不断涌出,这段弥足珍贵的革命友谊就此画上休止符。
此时的宋美龄已经是83岁高龄,过度的悲伤压垮了她的身体,但她还是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从上海启程前往北京,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送这位挚友最后一程,宋庆龄赶到北京时,她在秘书和侄女的搀扶下,来到了北京医院向周总理的遗体做最后的告别。
告别仪式结束后,宋庆龄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但当她回到休息室时,却接到了所谓的领导打来的电话,指桑骂槐的指责宋庆龄秘书,为何看望周总理遗体,要带着两个不相干的人。
宋庆龄一开始只是很生气,但她还是决定顾全大局,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议论,但是那些在背后非议她的人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宋庆龄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她再也按奈不住激动的情绪,在休息室里生气的说到: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请人扶一扶我有错吗?再说,搀扶我的两个孩子是总理看着长大的,她们怎么就不能去送总理一程?
其实宋庆龄一生都以优雅得体示人,很多事情她都尽力做到极致,如今却被人指指点点,而且都是些不实的揣测与造谣,这次的发火,对于宋庆龄可以说是“破天荒”。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平息了,没想到在总理的追悼会上,身边依然不断传来窸窸窣窣的讨论,宋庆龄再也无法忍受,她忍着悲痛坚持参加完总理的追悼会,一刻也没做停留,心灰意冷的回到上海寓所。
这次回到上海,宋庆龄已经做好了与北京方面断绝联系的准备,之后,她便在上海家中闭关大半年,一来是消化总理的逝去,二是她要认真的思考接下来的国家出路,直到一年后,这场关于宋庆龄的辞职风波才算是告了一段落。
是非有公理,是错永不对。周总理是人民心中最好的总理,而宋庆龄则是人民公认的一心为民的“国母”,怎能让他们平白无故遭到诋毁,如今斯人已逝,我们见证了他们对新中国所做的一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敬重与铭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