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映嵩峰当户牖 月和伊水入池台

第11年

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

白居易65岁。

白居易妻子杨氏的娘家、长安杨家,是长安城里通过科举、仕途而起的新兴贵族。

杨家与白居易关系最密切的、同辈、年龄相仿的,有三杨。

他们是:杨虞卿、杨汝士、杨嗣复。

他们也不是一母同胞,统称为族兄弟。

均年长于杨氏、年幼于白居易。

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比较迟。

原因是白居易年轻时,家庭情况随着时局有点动荡,“学籍”问题一直不得解决。

29岁时(800年,贞元十六年)才考取进士(挂籍宣州溧水县考生)。

比同龄人刘禹锡晚了七年。

但800年那一届进士,29岁的白居易还是最年轻的。

再早一年,799年,白居易在宣州,认识了一个人:杨虞卿。

杨虞卿是一个“巨眼英豪”(就是后来当“常州刺史”时给白居易寄阳羡春茶的杨刺史)。

杨虞卿认定白居易是一个“潜力绩优股”,便动了把表妹杨氏许配给白居易的念头。

807年(元和二年)起,白居易开始在长安工作了,有事没事就往杨家跑,和另一位妻兄杨汝士也打得火热。

808年,37岁的翰林学士白居易和杨氏结婚。

白居易晚婚,不代表他37岁之前的感情经历是空白(曾有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多次出现在白居易的回忆诗中。

但这是另一个话题,本文不表)。

后来白居易诗文中多次出现的亲密的“杨郎中兄弟”,主要就是杨虞卿、杨汝士。

杨家以有白居易这样的女婿为荣。

白居易也因为杨家兄弟的政治倾向,被疑似为“牛党”人士。

到了835年底,杨虞卿去世了。

杨汝士越来越有出息了,近几年,历任工部侍郎、同州刺史、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到836年底,任户部尚书。

836年春天,为了料理杨虞卿的后事,杨汝士有洛阳之行。

白居易和杨汝士这对“郎舅”,因此有了“并床共眠”的机会。

白居易《喜与杨六侍郎同宿》:

岸帻静言明月夜,匡床闲卧落花朝。

二三月里饶春睡,七八年来不早朝。

浊水清尘难会合,高鹏低鷃各逍遥。

眼看又上青云去,更卜同衾一两宵。

白居易说,我老了,七八年来没有上过班。

现在叫我上班,我已不习惯了。

你还年轻,青云再上,还有可能。

努力吧,我也珍惜和你共眠的难得机会。

两人回忆起杨虞卿,不觉又是伤心。

白居易《残春咏怀,赠杨慕巢侍郎》:

位逾三品日,年过六旬时。

不道官班下,其如筋力衰。

犹怜好风景,转重旧亲知。

少壮难重得,欢娱且强为。

兴来池上酌,醉出袖中诗。

静话开襟久,闲吟放盏迟。

落花无限雪,残鬓几多丝。

莫说伤心事,春翁易酒悲。

杨汝士离开洛阳后,白居易得到一个消息。

白居易东隔壁的邻居王大理(王十三),去世五六年了。

最近子孙在卖房子,一直没卖掉。

于是白居易给杨汝士去信,建议杨侍郎把王家房子买下来,和自己做个邻居。

反正不限购,收入来源合法就行。

(白居易长住在洛阳,杨汝士长住在长安。白居易太一厢情愿了)

白居易《以诗代书,寄户部杨侍郎,劝买东邻王家宅》:

劝君买取东邻宅,与我衡门相并开。

云映嵩峰当户牖,月和伊水入池台。

林园亦要闻闲置,筋力应须及健回。

莫学因循白宾客,欲年六十始归来。

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比较难得地展示了一下一个诗人的经济学思考。

“林园亦要闻闲置”,置办别墅(林园),要在价格低位的时候。

白居易曾经为王东邻写过两首诗:

828年,《赠东邻王十三》;

832年,《闻乐感邻》(有注:东邻王大理去冬云亡)。

白居易听到了邻居家传来了哀乐声,有感而发。

多情的白居易,生活中的任何感触,都可以用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