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要走得长远,坚持底线原则才是最夯实的根基。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哲学家尼采的那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圈子中独立存在, 不 融入到“群体”中呢?
终于在看到《乌合之众》中所说的一句话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尼采所表达的意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简而言之,一旦个人融入到了群体,那么他的价值观便会被群体所主导。
因而,当一个人融入到群体之后,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被群体所影响,三观跟着群体走(即便内心并不认同);要么就只能成为被群体所攻击和排斥的对象。
01:摇摆不定
此前认识一位公司的老板,从事的是一个新兴产业,创业之初让公司差点提前“退场”。原因很简单,就是“摇摆不定”。
因为是新兴行业,所以并没有前辈们的“前车之鉴”可以模仿借鉴,公司发展的路子只能不断试错、不断修正。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位老板不断去接触相关行业的“群体”,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听取大家的声音来给自己找一条适合的路子。
结果群体A说要走这条路,群体B又说要走那条路。每一个“群体”都给出了让人信服的理由,听起来似乎真的可以让公司找到适合的方向。
老板不断在各种方向之间摇摆不定,最后让公司陷入了极大的危机。
就像《乌合之众》里所说的一样: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如果一个人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底线,那么群体所提供的所有“参考”都有可能变成落井下石。
同理,只有在自己坚定的原则之上,群体的意见才能锦上添花。
因为坚定的原则,是我们去伪存真的根本。
02:随波逐流
当一个人融入到群体之后,他会因为群体的能量假象——或责任分担——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
于是个人的独立性、个性化和责任感便会大大降低,从而对群体产生盲从,甚至是偏执的极端感情。
尤其是当这种感情开始影响了个人思维习惯时,就会变成“随波逐流”,最后失去了自我的原则和底线,也逐渐改变了曾经坚持了很久的价值观念。
那些刚毕业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之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后变得越来越“老油条”,归根结底就是被“环境”所影响。
而这里所谓的“环境”,就是《乌合之众》中所指的“群体”。
我们常常开玩笑地说:“这是遭受了社会的毒打之后的结果。”
其本质,就是在群体中随波逐流 了 而已。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保持初心,坚守底线。
但往往等到我们再回想自己曾经的“初衷”时,才发现早已跟曾经的自己渐行渐远了。
网络上有句经典的话形容这种状态再恰当不过了:“最终,我还是活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03:羊群效应
说起来,《乌合之众》中所表达的内容,跟“羊群效应”非常类似。
所谓羊群效应,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
比喻个体都有从中跟风心理,而从众心理又很容易导致盲从,从而陷入骗局或者遭遇失败。
特别是当个体遇见了一些附带着“权威光环”的群体时,这种盲从的心理会更加严重。
因而《乌合之众》里说:“群体的权利固然令人生畏,但有身份团体的权利更让人害怕。”
我们常常会感叹网络上很多网友在评价一件事情时“不经过大脑思考”,在缺乏事实依据、没有经过严谨核实的情况下做出“不负责任”的评断。
这本身就是一种羊群效应。
我在给一些管理企业的朋友聊天时,经常会说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企业的文化,其实就是老板的文化,同时也是“群体”的文化。
这样的话用来说个体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坚持原则底线,那么就会在群体文化中迷失自我,最后因为盲从群体文化导致自己难以脱颖而出。
我遇到过很多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最后被群体文化同化变得懒懒散散的人。
与其说这些人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倒不如说这些人只不过是被所处的环境所影响了。
当“羊群”走向深渊时,没有哪个个体能逃离坠入深渊的厄运。
结语:凡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断。
有一个很经典的幽默故事,说是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参加会议,进会议室后发现没有落座的地方,便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于是天堂里的人都纷纷跑向地狱,于是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石油大亨了。
这时候石油大亨心想,所有人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自古以来我们都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少数服从多数”、“大家都说好那就真的好”等观念所影响,因而人人都认为“群体文化”是正确的。
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真正最后走向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少数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
对于众人所说的东西,我们不可不信,但也一定不能全信,凡事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长远、更稳固、更成功。
想要让自己真正达到保持独立、个性的境界,就一定要深入了解群体的心理特征。
《乌合之众》这本书,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对于我们寻找自己未来的路,坚定自己的信心,恪守原则底线来说,是一本难得的佳作,非常值得拜读研究。
就连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对此书做出了高度评价:“勒庞的这本书(指《乌合之众》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最后借用《乌合之众》里的两句话送给读了本文的朋友: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END—
文/知阳 图/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