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唐启盛,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先打听到了他办公室电话,但打了无数次总是无人接听,无奈记者把电话打到院办公室,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唐院长特别忙,又出门诊,又有行政工作,又常有学术会议,在自己办公室的时间特别少”。是啊,唐启盛是繁忙的:作为一名主任医师,他有病人需要诊疗;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有学生需要指导;作为刚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大内科主任调任的第三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他有行政事务需要处理……

擅治“心病”

一年前,某银行经理张先生因疲乏无力,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能胜任日常工作,总害怕工作出错;脾气暴躁,时常因小事发火,但事后又后悔,时常想用自杀来解除自己的痛苦等表现,找唐启盛治疗。经诊查后,唐启盛认为张先生患有抑郁症,中医诊断为“郁病”。鉴于张先生焦虑症状较重,坐立不安,难以坚持服汤药,唐启盛先予以小量抗焦虑西药治疗,使其情绪略为稳定后即停西药,改服“颐脑解郁、益肾疏肝、攻补兼施”的中药汤剂。结果只服3剂后,张先生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情绪稳定,睡眠改善;又继续服用15剂,症状缓解;之后,为了服用方便,唐启盛让张先生将中药做成丸药,继续服半年。半年后,症状全消,至今未再发作。

去年春天,30岁的患者毅某逐渐出现幻觉、幻听、幻想,常常怀疑妻子有外遇,在家又吵又骂,还时而舞刀弄棒,弄得家人不得安宁,其父带他找唐启盛治疗。经检查,唐启盛诊断该患者是得了“狂证”,属精神障碍。开始,毅某不愿讲话,难于交流,唐启盛循循善诱,使患者对他建立了信任感。通过了解,唐启盛确定了患者的病因病机,采用平肝潜阳的治则进行中医药治疗,一个半月后,毅某恢复了健康。

唐启盛曾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孙申田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名家王永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因其学风严谨、思维敏捷而深得两位老师赏识,两人将多年医疗经验及医术精髓悉数相授,使其医术日益精进。唐启盛在拜师访友、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苦读中医经典著作,有着深厚的中医功底。

唐启盛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西药治疗又存在疗法单一、耐受性差等不足,经过近10年的摸索,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精神障碍诊疗体系。谈起自己接诊过的病人,唐启盛说:“服三五剂汤药就解决了失眠问题的病人很多。”30年来,唐启盛通过心理调节,加上精妙周密的遣方用药,治愈了众多患者。

目前,中医院校没有精神科的课程,而唐启盛从事的恰恰是用中医方法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工作。因此,他更多的是通过临床进行多渠道学习。结合临床病例,他认为,现代人生活方式不规律,生活压力大,长期反复接触不良刺激而易产生各种精神障碍。这些疾病大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如肝郁脾虚、肾虚肝郁、心肾不交等证,而并非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为此,唐启盛对抑郁症提出了“脏腑虚衰,肾虚精亏,气机不畅”的病机见解,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他还在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的资助下,完成了北京市抑郁症发病情况的调查,进行了抑郁症中医证候演变方面的研究,制定出了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的方案,方案被写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内科诊疗指南》,填补了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空白。

除了精神类疾病外,唐启盛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诊治上也有不少创新。如对血管性痴呆,他提出了“毒损脑络”的理论假说,和“益肾化浊”的治疗方法。

用“心”治病

在唐启盛的电脑里存放着一张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是在“非典”的隔离区里,几个“非典”患者在恢复健康后与唐启盛等医生的合影。患者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做出表示“胜利”的手势。这些患者的康复是与唐启盛等医生采用的中医药治疗分不开的,也是与唐启盛的人文关怀分不开的。

2003年5月,北京暴发“非典”。唐启盛主动要求进入“非典”一线,他将在香港教学的爱人召回,照顾年幼的女儿,自己进入北京小汤山医院。身为中医专家组组长,唐启盛不仅要制定全院病人的中医药治疗方案,还要参加全院大会诊和抢救危重病人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该院中医药治疗达546人次,占全院680例病人80.3%,占全国中医药治疗确诊“非典”总数3104人的17.6%。当时,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繁重、需要隔离等原因,医患之间的交流很少,使隔离状态下的患者感到缺乏精神心理支持,产生了孤立无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唐启盛以职业的敏感和临床经验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他像平常看病人一样,给患者把脉,让患者摘下口罩望舌苔,并在工作之余抽时间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不给病人距离感、恐慌感。这些举动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并重拾治疗信心。唐启盛在“非典”期间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和“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唐启盛有个习惯,如果白天有会议等活动不能出门诊,他一定会在挂号室贴张纸条:“今天开会停诊。今晚八点至九点在医生办公室应诊。”有一名武汉的患者,经常坐飞机来北京找唐启盛看病,他如果见到这张纸条,就会踏踏实实地等到晚上,完全不会耽误第二天一早的飞机。虽然唐启盛因此失去了本该休息的时间,但他为了方便患者,没有任何怨言,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的时间不属于自己”。

唐启盛就是这样,他认为医者的一举一动、一方一药都牵系着患者的病情转变、忧欣苦乐,甚至是生命,因此他将“医者父母心”作为自己的行医准则,对患者常怀一颗仁爱之心。

不仅如此,唐启盛也时刻用“医者父母心”的古训教育学生。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平时除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外,更注重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他的学生常说,“我们从唐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这或许是一个医生最应有的素质之一。

唐启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诊时间:北京明经堂中医馆每周四;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抑郁症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脑病分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