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一市民被家中饲养的两只鹦鹉传染“鹦鹉热”,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结果延误了病情,送医时几近昏迷,收治ICU后插管治疗才救回一命。经查,其妻竟也已被感染。

前不久,苏州市立医院东区ICU收治了一名感染“鹦鹉热”的患者王先生。据悉,王先生是一名爱鸟人士,家里养了两只鹦鹉,空闲之余便会精心照顾自己的爱鸟。一个星期之前,王先生开始发烧、咳嗽,由于前些日子降温,昼夜温差大,王先生以为是普通感冒,就没有太在意。几天后,王先生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呼吸困难,即便服用了感冒药也无济于事,于是王先生立即赶到医院就诊。

病情恶化十分迅速,王先生来到医院时,已经呼吸窘迫,几近昏迷。医院将其收治入ICU后,便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才勉强维持其生命体征。

医生发现,王先生的肺部CT显示有炎症存在,但又与常见的病毒感染有所不同。为了查明其肺部疾病的真相,医院重症小组决定为王先生做NGS(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王先生感染的是“鹦鹉热”衣原体。随后,医生再次对王先生的家人进行检测,发现王先生的妻子也已经感染,只是症状还不是很明显。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救治及时,王先生于近日脱离生命危险,并已转至普通病房继续观察。

医生介绍,“鹦鹉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鹦鹉热”衣原体从鸟类传播到人类而引起。因本病最初多在饲养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它不仅存在于鹦鹉身上,也存在于家禽中。“鹦鹉热”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头痛、肌痛和干咳,初发症状与流感相似。“鹦鹉热”曾在全球多个国家暴发流行,我国多地近期也陆续有零星散发病例。“鹦鹉热”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很少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主要的传染来源为排菌禽鸟及其分泌排泄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呼吸道吸入混有病原体的颗粒物或感染性气溶胶;直接接触排菌禽鸟及其分泌排泄物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等途径感染。在鸟禽养殖、屠宰及售卖场所如果通风条件差和不注意防护都有感染风险。

市民该如何预防“鹦鹉热”呢?现代快报记者就此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冬季正值“鹦鹉热”高发期,而家庭养鸟是感染“鹦鹉热”的主要途径。饲养鸟禽的环境需要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最好选择室外饲养,养鸟时切勿过度拥挤,相邻的鸟笼可以用隔板隔开。同时应当避免食物、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叠,造成疾病在禽鸟间交叉传播。对于自身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和免疫差的人士最好远离鸟类,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