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娘离魂,大师星陨,空呜咽。月落重生,昆坛仰止,灯再红。”1月6日中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张继青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消息一出,让整个戏曲界陷入悲痛。1月8日上午9时30分,昆曲大师张继青的告别仪式在南京殡仪馆致远厅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剧院、艺术团、研究中心以及个人敬献的花篮、花圈摆满大厅两侧,哀思浓厚。当大厅再次响起《牡丹亭》中《离魂》一折时,众人心碎不已,恍惚间那杜丽娘莞尔一笑,款款地走来,又轻轻离去,魂归梦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是国宝级德艺双馨艺术大师

告别大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水家跃,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常胜梅,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泽云等领导出席告别仪式。

△张继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继青

正如挽联“丽娘离魂,大师星陨,空呜咽。月落重生,昆坛仰止,灯再红”所概括,张继青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1939年1月3日,张继青出生在浙江嘉兴乌青镇(今乌镇),原名张忆青。张继青从13岁开始学习戏曲表演,师承俞振飞、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成长的第一批昆曲继承者中间的杰出代表,是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被誉为中国昆曲皇后、旦角祭酒。

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这两部戏是张继青的代表作。其中,尤以《朱买臣休妻》中的《痴梦》、《牡丹亭》中的《惊梦》《寻梦》三折的出色表演而饮誉海内外,故有“张三梦”之美誉。她还多次赴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极高赞誉。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在告别仪式上介绍了张继青生平。张继青先生一生在舞台上默默耕耘,为昆剧传承与发展呕心沥血,留下了许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张继青先生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国宝级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是江苏文艺事业的一大损失。今天,张继青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视艺术为生命、为艺术献身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坚韧品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

为昆曲奉献一生,用认真感染下一代

张继青曾说,她这一辈子,就是做了一个关于昆曲的梦。一路走来,她几乎为昆曲贡献了所有心力,每一句唱腔,每一个体态,每一次眼波流转,里面既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又饱含个人不断琢磨、丰富的感悟。

△张继青(右)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继青(右)剧照

从1954年开始学习昆曲,至今已经过去近70年,但张继青对昆曲的态度永远不变,那就是“认真”。“我这个人比较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演戏。我先生一直说我:你就是太认真。”张继青生前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晚上7点半演出,她一定是4点半就到后台,早早化妆、包头。无论是大演出还是小演出,她都不坐,“因为好不容易熨好的衣服,坐了会起皱。”

她的这种“认真”劲也传递给了下一代昆曲人。在训练青春版《牡丹亭》的女主角时,张继青收起平时的和蔼,一个水袖动作要演员练习三十多次,到什么高度甩什么长度,笛音到什么位置,一板一眼。2012年,张继青收下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员单雯当徒弟,“我还有戏没有教给她呢,但是她的演出太多了,很忙。我常常跟她说,不管演多少场,都要认真完成,绝对不能马虎。”

多年后,单雯学会了张继青版《牡丹亭》整本的5个折子戏,并把它带上了角逐第29届梅花奖的舞台,并荣获梅花奖榜首,这份传承令人感动。

△张继青饰杜丽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继青饰杜丽娘

告别仪式上,作为张继青的入室弟子,单雯悲痛不已,她说:“1984年老师获得梅花奖的《牡丹亭》在我的身上再现,我们师徒通过同一个戏、同一个角色,获得同一个奖项的榜首殊荣,成就了戏曲界的一段传奇,我知道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担当。老师不仅给了我艺术,还给了我不一样的做人精神。”单雯表示,她将和师姐妹一起继承老师的艺术精神,用《牡丹亭》、用杜丽娘继续延绵舞台上光辉。

社会各界自发悼念,难忘平和近人的张奶奶

出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告别仪式没有对公众开放,省演艺集团和昆剧院开通了网上吊唁厅。众多戏迷选择在网上吊唁厅给大师送花,“世间再无张三梦,天堂今有杜丽娘。”“送别张奶奶,谢谢您曾经创造的美,我们会永远爱昆曲守护昆曲的。”……一句句留言,寄托哀思。

△亲友同事泪别张继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友同事泪别张继青

很多业内人士、戏曲爱好者也纷纷发表悼念文章。作曲家许晓明在得知张继青去世后,瞬间泪目。“四十二年前的今天,我去朝天宫报道的第一天,见到您,就是一个慈祥的邻家大姐。我的昆曲之缘,从此与您形影不离。”乐评人张可驹感叹何其有幸,此生看过张继青老师晚年最精彩的一场《牡丹亭》。“唱功、台步,依然无懈可击,一曲《集贤宾》听完,不知今夕何夕。”作家陈均在《追念|中国好声音——张继青先生印象记》里写到:“三十年前张庚看张继青,看到的正是‘中国好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别仪式的前一天,不少戏迷自发来到鼓楼泰康医院,送别张继青。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深深鞠躬,送上一束花,表示哀思。

昆曲爱好者高放是个老戏迷,作为单雯粉丝团代表,他带着沉痛心情前去悼念张继青先生,“我们都是昆曲的戏迷,在我们心中,她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张继青她不是一个人、名字,而是代表了昆曲艺术的一个水准。”

褪去舞台上的光芒,张继青平和近人,总是笑眯眯的,戏迷们在私下总是叫她张奶奶。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周伟业热爱戏曲,不仅听戏,还学戏。“恨自己没有早生十年,没机会亲眼看到张老师的表演。”在周伟业眼里,张继青的形象就像是邻家老奶奶,虽然可能戏曲上达不到张继青老师的造诣,但做人做事上他要学习张继青老师,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