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西安的大慈恩寺内,矗立着一座古朴高大的阁楼式宝塔,这就是被西安人视为是城市象征的大雁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唐代时候,大慈恩寺拥有着皇家寺院的身份,并作为中国的佛教圣地盛极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652年,西游归来的玄奘法师为了安置和保护经像,便奏请朝廷批准,亲自主持设计督造,在大慈恩寺内建起了这座仿照印度佛塔样式的大雁塔,它成为当时长安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与此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雁塔题名”的千古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雁塔题名自中唐起,凡有新中进士一般都先要在曲江杏园举行游宴,然后登大雁塔题名塔壁留念,后来便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唐中宗开始每年的早春三月,在进士科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们都汇集曲江进行宴请,官方便在曲江池西侧杏园设立官宴,故称杏园宴。

据说在唐中宗神龙年间,一次杏园宴罢进士张曲游览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贴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其他文人纷纷效仿,进而成为了一种风俗,雁塔题名由此而来。

后来,但凡有新科进士及第都要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以示垂世。进士们会推举他们之中最擅长书法的人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贴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象征着从此在功名之路上能够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的八千多位及第进士中,曾在雁塔题名的就有五六千位。而在西安建福寺小雁塔院内,至今仍保存有明清武举题名碑十七通,也称雁塔题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因为有举人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题名于塔壁,颇具唐风遗韵,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有了“文题大雁塔,武题小雁塔”的风俗。此后世人更以雁塔题名来代指进士及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计其数的新进士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时年27岁的他一举中第,成为同年中弟的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当即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还有一位进士刘沧更把雁塔题名与登仙相提并论。豪迈的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的诗句。他们无一不把雁塔题名视作自己人生当中至高无上的荣誉。于是中唐后的每个士子几乎都在题名处留下了自己的位置。“雁塔题名”也成为大唐最星光灿烂的文化盛世。

北宋启用唐代的典章制度,士大夫对雁塔题名的新朝旧事仍津津乐道。“唐人登科宴及曲江,题名雁塔,一代之荣。观当时世风,不以德育为深恨”。

事实上据考古发现,题名雁塔并非新科进士所独享的特权。曾有学者指出,大雁塔的进士题名仅存数处,更多的其实是唐人游观流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大诗人李白有一次上游慈恩寺,寺僧拿出诗板,请他在上面即兴做一首新诗,李白欣然应允挥笔而就。在这种背景下,题诗雁塔蔚然成风。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时常在大雁塔以诗文会友,用文字的方式长存天地间的山川美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抱负理想。

公元752年的秋天,当时声名显赫的诗坛俊杰杜甫、高适、岑参等人同登雁塔,远眺长安秋景,观终南青翠,而后几人相约以登慈恩寺塔为题,每人赋诗一首。其中以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最为有名,成为同体诗中的扛鼎之作,“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雁塔题名光耀了一个时代,然而遗憾的是今天的大雁塔上已经找不到唐人当时的题名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出于嫉恨他便下令让人将题名悉数除去。也有人说是因为北宋神宗年间,大雁塔发生了一场大火让塔内的设施和题壁全都毁于一旦。

宋元时期,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雁塔题名更是难以为继,风光不再。直至今天,雁塔题名的古风遗韵还偶尔会被效仿,人们一边再现着那段远去岁月的风采,一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