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多发,由此引发的城乡内涝,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有政协委员就建议,加强智慧型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构建有力的城市防涝排涝工作机制,加快打造滨海智慧海绵城市,提升城市洪涝管理能力。

近年来,每逢强降雨特殊天气,我市多处城乡经常水浸严重,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10月,受台风“狮子山”外围环流影响,我市出现强降水,导致市区多个片区及路段积水难退,时代广场一带也开启了“看海模式”,交通一度拥堵不堪。

一下雨,群光汇那个路口还有几个大的路口,每次一下班经过那里,积水都很深,开车,走路都过不去。——市民

下雨,这周围就积水,车什么的从这里经过就比较麻烦,下雨就塞车和积水。——市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市政协委员王延宁指出,我市地处东南沿海,蓄水层较浅,易受强台风环流影响,造成大面积降雨;而我市排水管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难以应对强对流极端天气,由此造成的城市次生灾害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构建有力的城市防涝排涝工作机制迫在眉睫。他建议,我市加快打造滨海智慧海绵城市,提升城市洪涝管理能力,同时要构建信息化防洪体系,并建立信息共享和智能预报预警平台,加强科研攻关力度,健全体制机制,切实落实主体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是不是打造一个智慧型海绵城市,在智慧管网的智慧管理这方面,构建一个信息平台,我们各个部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包括公众、气象部门,把信息收集到这个平台里面,包括日常管网维护过程的数据,都能够收集起来,我们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可以结合这些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是可以进一步做一些预报,预警,随着这个信息的不断地扩充,然后各方面信息的汇总,让我们能够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科研工作。——市政协委员 王延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涝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上,市政协委员何育忠指出,可“渗蓄排”结合,考虑通过建设人工蓄水湖,来调节和改善片区的内涝情况,同时进一步推进现代排水系统的科学规划与建设。

第一个,就是对片区的排水管网先普查,查明该片区排水系统实际排水能力;第二个,就是要恢复片区的强排能力,就是龙湖沟的临时排水站要尽快恢复,如果没办法恢复,也要达到原来的水准;第三个,就要加强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及时排除杂物,保证排水管道畅通;第四个,是局部提高片区的排水设计标准,对于片区重点区域,可以局部提高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这个需要对整个片区排水系统改造提升;第五点,考虑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将片区的绿化带、绿地和人行步道降低标高,或者是把雨水渗到地下去,初期的排水,就可以起到对雨水的“渗、吸、净”的作用。——市政协委员 何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