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好典籍,每次读班固的《汉书》,都嫌其文字过多,难以记诵,于是下诏尚书,供给秘书监、侍中荀悦笔札,命其仿《左传》体例,用纪年体的形式另撰《汉纪》。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
荀悦少年时,其父荀俭早卒。
荀悦非常聪明,记忆力超群,十二岁时,已经能够解说《春秋》,由于家穷没有书籍,就去别人家借书看,篇章书牍,过目大多能够背诵。
荀悦沉着好静,长相漂亮,特别爱好著书立说。
汉灵帝时,宦官用权,读书人一般不出来做官,退身穷处。
荀悦也与众人一样,托病隐居。
世人不知其才,只有他的堂弟荀彧特别称赞他,敬重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悦早先被推举在时任镇东将军的曹操手下为官,后升黄门侍郎。
汉献帝爱好文学,荀悦、荀彧及少府孔融侍讲宫中,早晚谈论,深受汉献帝称赞。
荀悦因此累升秘书监、侍中。
荀悦奉诏,编撰成书《汉纪》,共三十篇,辞句简要,事实写得详细,议论精美。
荀悦在自序中称,著书之意在于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荀悦又撰写《申鉴》五篇,上奏给汉献帝。
此时的朝中大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汉献帝只是表面上的最高统治者,荀悦有志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干,苦于自己的谋略无处施展,故著述此书。
荀悦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首先是消灭“四患”,然后要推行“五致”。
何谓“四患”?
就是以虚伪败坏风俗,用私心破坏法纪,行为放荡而超越正常规定,奢侈靡费而损坏国家制度。
不消灭这四种现象,就无法推行政令,所以称之为“四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致”又是什么呢?
就是振兴农业与桑蚕业,以保障百姓生活;分辨善恶,以纠正民间习俗;推行文化教育,以改善社会风气;建立武备,以维持朝廷的威严;赏罚分明,以统一法令,这就是“五政”。
百姓不怕死,就不要以刑罚来恐吓他们,百姓没有生趣,就不可能劝导他们向善。
荀悦说:“身居高位的人,要先使百姓富足起来,使他人安居乐业,这就是保障民生。对于善、恶,要以功、罪为标准来判定,对于毁谤与赞誉,要用实际效果来进行检验。对人不仅要听他的言论,更要观察他的行为,不被他的名声所困扰,要考察他是否名实相符,不能让虚伪狡诈的人得逞,免得人们去纷纷仿效。因此,没有奸怪的习俗,民间没有淫乱之风,这就是纠正民俗。奖励与羞辱是赏赐、惩罚的核心,所以礼教规定,荣誉与羞辱只能施加于君子,以改变他们的内心。对付小人,则要靠枷锁与鞭笞,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如果不推行教化,就会使中等资质的人也堕落成小人,而推行教化,就能使这些中等资质的人升为君子,这就是改善社会风气。作为统治者,必然要拥有军队,以防备不能预料的变化,平时用来管理内政,战时则效命疆场,这就是维持威严。赏赐与惩罚,是执政的权柄。君王不随意赏赐,并不是爱息财物,而是因为随意赏赐,就不能用赏赐来劝导人们行善。君王不随意惩罚,并不是姑息怜悯,而是因为随意惩罚,就不能使惩罚来打击犯罪。赏赐而没有起到劝导的作用,就是阻止人们行善,惩罚没有起到打击的作用,就是纵容人们作恶。”
所以,荀悦认为,作为统治者,能够不阻止下面的人行善,不纵容下面的人作恶,则国法确立,这就是统一法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去了“四患”,又建立了“五政”,诚心诚意地执行,长期坚持,简要而不懈怠,疏阔而不遗漏。
这样,不需劳神费心,天下就能太平了。
汉献帝看后,深以为然,大大赞许了荀悦。
建安十四年(209年),荀悦逝世,享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