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观(?-1641),字家相,又字宾廷,明代韩城县城内北关(今韩城市金城区晨钟村)人。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任莱州推官。

天启年中,历任户、兵、刑部都给事中(谏诤时政得失之官)。

崇祯九年(1636),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后升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进文渊阁;再加少保、吏部尚书,进武英殿。

被弹劾罢官,归里修筑(改造)城墙。

生于名门望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薛国观,公元1590年前后出生于韩城城北巷。薛国观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薛麟驹。薛麟驹本是薛族郡望河东汾阴人,北魏时迁居韩城。其孙子薛端、薛裕,玄孙辈薛胄、薛浚等人均在朝为官,且世袭爵位。为韩城历史上有名的“四代世家”。

朝代更迭,世事沧桑,薛家这一支传到薛国观的父辈时,只能说算是较为殷实的富裕农家。薛国观同封建社会的一般读书人一样,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路子。兄弟四人,苦读经书,以薛国观学业最好。

显于甲科取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四十七年(1619),他以第二甲的成绩荣登进士榜,一举成名。

薛国观的仕途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从天启四年任莱州推官起,先后调换了几个岗位,多有建树,但一度被弹劾罢官归里。崇祯三年秋,他东山再起,先后任兵科都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迁太常少卿。

不结党营私,能“孤立陈奏”,曾经抬着棺材弹劾权奸,举朝震惊。奉旨巡察辽东军务,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不惧不避,几乎“参虚营将”。史称其“清介端方,风裁严峻”。

崇祯九年(1636),升任左佥都御史。九年八月,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议机要朝务。十一年六月,进礼部尚书。

罢于革弊布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十二年(1639),薛国观出任内阁首辅。时清兵进犯,边关告急;加之各地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义军四起。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薛国观意欲力挽狂澜,革新时政,便向明崇祯帝上疏:“臣闻古往今来,得民者昌,逆民者亡,大明一统,延至今日,多赖先皇励精图治。臣观今日国运日下,私人仓满,国库空虚,如何修军革政?皇上犹龙头也,龙头不动,龙身徒存,裕兴国富民,必须大刀阔斧,除奸小,任贤良,此乃根本。其次查内帑(藏钱财的府库)、捐俸新、裕士马、赈贫民、禁皇亲。仰赖圣上听臣微言,大明国运可转,道统可继,为时紧迫,迟则失机,大明江山,将丧于斯手,能不痛哉......”

明崇祯帝览罢疏文,觉得薛国观卓有远见,击中时弊。但惧怕引起内讧,犹豫不决,在薛国观的力主下,决定下旨革新,当殿宣布。但懦弱的明崇祯帝,又缺乏担当,不敢承担责任,只说全盘采纳薛国观的谏议。

当时的皇亲国戚都凭借特权发财致富,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看到皇上动真格的了,都十分害怕,又不敢公然违抗圣旨。故意装穷,拆毁自家房屋,把家中杂物摆到大街上出卖,闹得满城风雨,有损皇家体面。崇祯大为恼怒,下令剥夺闹事者李国瑞的爵禄。李国瑞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竟会弄巧成拙,惶惶然惊吓而死。

助饷之议看来势在必行。皇亲国戚人人自危,破财消灾又心有不甘,于是乎造谣惑众:造谣说孝定太后(崇祯的曾祖母)在天上指责皇帝对外戚过于刻薄,要遭受天谴,皇帝的儿子行将夭折,蹊跷的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果然死去。这种意想不到的打击,使崇祯追悔莫及,为了向孝定太后有所交代,立即追封李国瑞七岁的儿子为武清侯,悉数退还李家上缴的金银,轰轰烈烈的助饷之议到此便划上了句号。

因新政伤及权贵利益,又有魏忠贤余党吏部郎中吴昌时风闻薛国观要弹劾他卖官受贿,便趁机串联上书皇上,称薛国观的新政之说是祸国之本,“离间君臣关系”。

明崇祯帝看见这么多朝臣联名反对新政,加之皇亲国戚,包括皇后也纷纷请求皇上处斩薛国观,便退缩犹豫了,欲治死薛国观,又顾念其历任职中,兴利除弊,勤政安民,被誉为“铁板钉子”。心中不忍杀忠义之臣。但迫于无奈,将薛国观罢官为民,以平息朝臣之愤。

尊为城隍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城古城,始筑于隋末,完善于唐初。在金朝大定四年(1164)曾重修土城墙,至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又重修。在明朝崇祯三年(1630)的时候,曾用砖块对土城墙上下个三尺进行加固,无奈经风雨剥蚀,时有崩颓陷落。

崇祯十三年(1640),薛国观被弹劾罢官归里。面对故乡破败的城垛,他根据多年为官的经验,恐生战乱,百姓受难,决议改造土城墙为砖城墙。并向朝廷递交了《修城疏》,“提请砖砌,费不出民”。陈述韩城的历史、地理环境、县城的现状,论说加固修城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案比较、工程费用概算等。

特别提出资金由乡绅豪贵筹措,并带头捐银千两。《奏疏》体现了他一贯的抑富惠贫的施政思想,既是有理有据的政论文,又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抒情文。

奏准皇帝,付诸实施。薛国观亲任总督理,县令任副督理。方圆二十八里百姓踊跃参与,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一座城楼、箭楼、牌坊齐全的宏伟壮观的砖砌城终于竣工。城外周遭砖砌,四门外修函洞以通池水;城上雉堞女墙高低相间,均符合筑城法式。

城的规范形体如同北京。人称韩城为“小北京”,与宏伟壮观的砖砌城不无关系。可惜抗日战争中开始拆除,今已荡然无存。市博物馆现存碑石一块(原嵌于南城门西城墙),铭文为“崇祯十三年春,砖砌城八丈二尺,敌台三分,山西提学薛亨、子生员维延,孙一脉,银二百二十四两。”

这块碑石表明,仅薛亨一家祖孙三代,就捐了224两银子,这是不累乡民,官绅出资的有力佐证,是《修城疏》实施的物证。正因为薛国观倡修古城成功,保障了一方平安,所以在韩城民众心中树起了一个高大的形象,被民间尊为城隍神。

纵观薛国观的人生道路,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生于名门望族,显于甲科取仕,罢于革弊布新,殁于朝阁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