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晓卿

我还是喜欢在战场上拼刺刀的感觉。

本文转自拾文化,作者柳嘟嘟

男神有很多,但撩得人大晚上饥渴难耐的,要数陈晓卿

《风味人间3》上线了,这一季他们横跨四海,扫遍了中国3.2万公里的海岸线,为吃货们奉上了一道道海鲜大餐,没看过的朋友们先来感受一下:

青岛的鲅鱼:做成小肉蛋个个弹劲十足,晒干后跟豆腐来个大锅炖,营养暖胃又下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架起大铁锅红烧,四周贴上玉米面饼,撒上葱花提鲜,管饱又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味至尊」鲍鱼:打上花刀,跟五花肉一起炖煮,高汤浓汁,充分入味后的口感,小编无法想象。

新鲜的野生大鲍鱼跟农家自产的小土豆一起焖煮,低调中透着奢华,往桌上一摆,绝对的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南大龙虾:与鸡肉一起炖汤,再加入椰汁汆烫,便是南方独有的龙虾椰子鸡。

与豆腐一起下锅,浇上滚烫的红油,龙虾麻婆豆腐,直接升级了这道土菜的逼格。

实在没什么厨艺,也可以清水活炖大龙虾,这大口吃虾的快感,你值得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别说麻椒啫喱佛手螺,红烧辣螺,重口味暴击的耗儿鱼火锅…个个都是哈啤酒的王炸搭档。

节目走到第三季,依然好评如潮,每集开播总会有吃货们早早等待,就算吃不着也得看个新鲜的。

倒也不能怪咱不争气,陈晓卿这位大神总能花样百出地挑动着观众的味蕾,套路满满又诚意十足,甚至连他本人都堪称美食的活招牌——毕竟网友们都说,他看起来就好下饭。

01

这小子天生就是干电视的

1987年,陈晓卿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专攻摄影美学,他想着运气好的话,将来能导演春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首届中国美食节在北京举办,作为摄影助理的他也混迹其中。

一个皖北小县城的普通青年,哪里见过这么多好吃的,在席间,服务员端上来一盘鱼翅,他旁边的灯光师说「我不吃粉丝」,大家嘲讽他连鱼翅都不知道,陈晓卿也跟着一起尬笑,他心里想,这可不就是粉丝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次拍摄经历让他大开眼界,却也局促不已,这种没啥见识的自卑感,一直扎得他生疼。

独自来北京上大学那会儿,他还兴奋得有些飘,毕竟中学时代是人人夸的学霸。

不料一入京城成土鳖,同是摄影专业,他们班长早就有过在天安门前摆摊给人拍照的实战经验,睡在他上铺的兄弟,人家爹就是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而他之前连相机都没摸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一段孤寂的时光,稍好的是,那时候摄影是门好手艺,打个零工一天能挣400块钱,连续干上十天半个月的,就能挣上一笔。

陈晓卿也为此忙活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死活不干了,他说不快乐。

读研第一年,陈晓卿执导了人生第一部纪录片《战士从这里起步》,直接被央视作为建军节献礼片播出。

不久后,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来到中国,他有幸得到了与大师交流的机会,陈晓卿很是得意,但伊文思看到他的作品后摇摇头,他指着一个战士流泪的画面问陈晓卿:「你为什么不把他哭泣的镜头拍完再关机呢?为什么不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观众呢?」

很多年之后,陈晓卿都记得这句话给他带来的震动,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他的镜头前总是充满了人情味儿的源头。

1993年,陈晓卿打算筹拍一部有温度的作品--《远在北京的家》,讲述一群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子,在时代的背景下,她们是如何背井离乡艰难求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材不错,但没钱,陈晓卿只能咬咬牙自己去拉赞助,到安徽的一个酒厂时,厂长指着一瓶酒对他说:「你一口喝下,我现在就给你一万块钱。」

此话当真?陈晓卿生怕对方后悔,毫不犹豫一口吞,回去的一个多小时车程,他脑袋挂在外面吐了一路。

几个月后,这部片获得了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大奖,央视某资深编导咬牙切齿地感慨道:「那小子天生就是干电视的!」

02

吃遍京城的胖子

1994年,陈晓卿在广西的山沟沟里拍摄《龙脊》,片长45分钟,但团队14个人在当地一驻扎就是半年,跟主人公同吃同住。

这一年他29岁,已经是业内公认的行业翘楚、金牌制作人,可谓志得意满。原本打算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没想到青春的高光就停留在这部作品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纪录片可不是什么好干的活儿,辛苦又没钱,还足够冷门,没什么市场,所以就不太受人重视。

自那之后,陈晓卿最多也就是听领导指挥,拍了点《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之类的片子,反响平平,看过的观众寥寥。

那是他精力最充沛,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想法很多,但没钱拍,只能天天混点儿工资。

这样的时光延续了将近20年,他儿子小时候,一直以为爸爸是在央视看大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郁闷的日子里,陈晓卿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晚上也睡不好觉,唯一灵光的,只剩下吃。

有事没事的,他就骑着破自行车溜达,在北京的街头地毯式搜索,见到好吃的立马拿手机记录下来,餐厅的名字、地址、电话、招牌菜、服务员的态度、哪道菜欠佳需要改进…

十几年的积累,手机上竟然存下了5000多个饭馆的详细评论,只要哪位朋友为了吃犯愁,找他准没错,「扫街嘴」的外号,就是从那时候被叫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在一个谈话类节目中,陈晓卿认识了美食家沈宏非和蔡澜,几番交流之后,他对两位大神佩服得五体投地,转而写起了美食专栏。

「不管是喀什烤⽺腿、⻄安⽔盆⽺⾁、吴忠冷⼿抓、⻄宁开锅⾁,还是遵义⽺⾁粉、海⼝东⼭⽺、宁波⽩切⽺⾁、梅州⽺⾁边炉,我都⼀概……哦天哪 ! 我差点⼉⽤‘视同⼰出’这样的词⼉,来表达对他们同样的喜欢程度。」

在他的文章里,总喜欢用这样的虎狼之词来表达他对美食的饥渴。

文章之外,微博更是他评论的主战地,吃东北名菜⼤棒⻣,不仅要味道够正,还要吃相够野:「⾯对吃⼤棒⻣这种从外表到内容都如此剽悍的⻝物,仍⾐冠楚楚的讲究⼈,我不由地伸出了依然携带着⾁⾹的⼀根⼿指——最中间那根。」

这是来自食神的蔑视,你不得不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美食家,吃遍全球美食算不上吹嘘,但让陈晓卿最引以为傲的,是在云南吃傣族人的撒撇。

主人拿出了祖传绝活,用牛反刍出的胃液拌蚂蚁,为表亲近,主人先吃半勺,再给客人吃从主人嘴里掏出来的剩下半勺。

要搁B站,这大概是2秒就能夺走你「卧槽」的水平。

正因为如此生猛,在老男人们的饭局上,陈晓卿总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03

老男人的饭局

早前在西祠胡同论坛上,有一个「饭局通知」的群,都是些文艺界整天约饭的大老爷们儿。

2005年11月28日,陈晓卿正式入伙。

在他来之前,大家对于吃什么,总是一脸懵,之后这个问题就再没愁过,即便是再不起眼的馆子,他总能从厨师那里淘出点看家的菜品,很快,陈晓卿就成为了圈子里的领头羊,有事没事就撩人胃口,每周一聚,不能再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男人们的聚会,最大的乐子就是相互打嘴炮,一桌的知识分子,谁也不愿意在嘴巴上吃亏,如果某位抖的包袱让大家笑得岔气,而旁边那位家伙张口直接哑火,这种丢脸不仅得不到安慰,还会被那些毫不积德的嘴巴嘲讽一番,想要反击,只得等下次攒个大招。

许是平日里不得志,陈晓卿对大伙儿之间的相互调侃无比上头,为此他还专门看过心理医生,人家说没啥,你就是害怕孤独。

陈晓卿听完更怕了,恨不得天天跟他们混在一起,约饭的由头也是花样百出,实在不行就硬攻,电话打过去不废话,直接念菜单:清炒红薯藤、⼩炒腊猪脚,家常⾖腐是先煎后烧,蚕⾖汤很鲜,锅巴饭北京此⼀家,冰⾖沙⽩送…为此,他被冠上了纪录片界「男交际花」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样的风光没持续多久,因为只顾着吃,从来不聊八卦,导致他在一次组局时,把一个哥们儿的三任女友组到了一个局上,三个人相互不对付,还有个女孩当场哭得一塌糊涂,人间大型修罗场。乌龙过后,陈晓卿直接被卸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现在老男人们的饭局早已散去,但陈晓卿每每想起来依然乐呵,他总说「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这番过后,他或许也领悟到了,这世间最不好吃的,也是人。

04

吃货的逆袭

老男人的局,改变了陈晓卿的风水,吃吃喝喝之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2007年,陈晓卿执导了一部反映自然生态的纪录片《森林之歌》,这部作品不再像以往那样一本正经地说道理,而是用好莱坞经典的故事模式来创作,「三分钟一个悬念,五分钟一个高潮,十分钟一个戏剧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明显的特征是,每一集都有精心挑选的主人公,他们之间会上演惊险刺激的剧情,比如猴子们之间夺位,会用春秋战国的争霸来类比,老猴王的命运被赋予了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意味。

每一个镜头的呈现都事先做好了脚本,如何让观众看得兴致勃勃不转台,都是仔细斟酌过的。

那年12月,片子在央视一播出,就获得了同时段的最高收视率,陈晓卿也随之华丽转身。

这一套模式,后来被完美复制到了他的美食系列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滚滚红尘、万家灯火、朴实乡味,各具特色的地域美食,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讲述出来,充满了浓浓的市井气,不仅刺激味蕾,还能打动⼈⼼。

拍个美食纪录片,早在他多年前错把鱼翅当粉丝的那个夜晚,就已经悄悄萌芽。

但之后多年,他接触的基本都是自然与人文领域,恰好这些都是拍出一部优秀美食片的必备要素,结合失意多年来的扫街经验,一切都水到渠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那天陈晓卿在博客上为自己低调宣传: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这一年,陈晓卿47岁,把职业生涯的所有历练都献给了美食纪录片。

05

宝刀未老

既是拍纪录片的专家,又是做美食的行家,这两者一结合,就是陈晓卿的人间理想。

不过,拍出一部优秀的美食片,并不像观众所想象的那样能吃到爽。

第一季中,渔民在船头叉旗⻥的片段,摄制组⾜⾜出海跟拍了5天,全神贯注,因为没⼈知道旗⻥何时出现,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有短短几十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捕捉到扣三丝这道菜最美好的瞬间,他们连续爆肝70多个小时未合眼,只为在碗掀开的⼀刹那,能够捕捉到⽕腿丝、笋丝、鸡丝⾃然塌陷的⼀个动势。

别说什么大嘴吃四方,一季节目拍下来,观众看胖了,他们能瘦下来不少。

早前没啥工作机会时,陈晓卿总是顶着「人老猪黄」的名号在博客上聊点儿有的没的,一介严肃的纪录片导演「沦为」吃货,多少有点儿自嘲。

而现在人间理想成现实,陈晓卿自是乐意展示自己的宝刀未老。

新一季的《风味人间》与海洋搏斗,惊险不必多说,但他依然随风逐浪18个月,只为精心撩拨观众。

他说:「我还是喜欢在战场上拼刺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