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种奥特曼卡片正在孩子们中间流行:扑克牌大小的卡包里,装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卡,抽出的卡片星星越多,代表等级越高,卡片也越稀有。孩子们通过集卡、换卡等,形成了自己的“卡片社交”,但是也有孩子痴迷于这种盲盒式消费,甚至偷钱买卡。专家建议,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从卡片游戏中寻找认同感。

家长

就像掉入了 一个无底洞

“这种卡片简直‘有毒’,儿子刚上幼儿园大班,字还不认识几个,但是无论多么拗口的奥特曼名字,他看到都能脱口而出。”家住工业园区的朱女士表示,孩子受到幼儿园同学的影响,最爱的零食和乐高都不感兴趣了。过生日,要爷爷奶奶送卡片做礼物,去兴趣班的路上,路过小店也要买几包。“更坑的是,几十元的卡片,他只要里面的一两张,其他的都在家吃灰或直接扔掉。”

“我们小时候也有段时间喜欢收集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浒人物卡,但是和现在的孩子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市民王先生和朱女士有相同感受,他告诉记者,儿子目前上小学二年级,收集卡片已经有两三年时间了,开始只是买10元钱一袋的就如获至宝,现在买几百元一盒的才满足。周末孩子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比拼卡片稀有程度以及防御力和攻击力的数值,还会拿出对方想要的卡片交换。

王先生已经为孩子购买了数千元的奥特曼卡片,为了不花冤枉钱,提高集卡的效率,他还在抖音等平台上,关注了开卡秘籍等视频,自己也快成了研究奥特曼卡片的专家。“卡片有等级区分,星星数量越多,代表卡片越稀有,也更有收藏价值。”朱先生说,“本来以为给孩子收集齐了,就断了他的念想,没想到卡片新出的种类却一直在增加,现在还有签名卡、巨型卡、透明卡,我感觉掉进了一个无底洞。”

在采访中,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热衷奥特曼卡片持中立态度,有的家长表示,孩子玩卡片以后,看手机的时间短了,所以孩子玩得开心,家长乐意成全;还有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本来内向,现在能利用卡片培养一定的社交能力,就没太放在心上。但是也有家长认为,卡片本身没有价值,为了少量的稀有卡,重复购买,太浪费钱。

商家

越贵越能抽到“好卡”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目前市面上的卡片有奥特曼、漫威、火影忍者、叶罗丽等系列,但是奥特曼以其“相信有光”的正能量形象,成为低龄男孩心中的顶流,更加受到追捧。记者走访了苏城多家商店和学校周边发现,大到商场超市的玩具柜台,小到文具店、便利店,奥特曼系列卡片几乎成为标配,有散装版、传奇版、豪华版、黑钻版等,价格从10元、20元、50元到300多元不等。放学后或者节假日,不少小朋友簇拥着前来购买。柜台前,有的为抽中稀有卡片欢呼,也有的为抽中常规卡片遗憾。

“卡片其实和盲盒差不多,但是买价格更贵的,抽中好卡的概率更高。”在星湖街一写字楼的文具店内,店员表示,购买奥特曼卡片的大多是小学生,为了促进销量,店里特地多进了20元以内的散装卡包。“20元一包的有16张卡片,孩子要买,家长不会太心疼,销量也最好,基本每周都要补货。”

在大型商场的玩具专区,摆放的奥特曼卡片看起来更“高大上”。如售价329元的纪念礼盒,包装明确表示其中含有两张独占卡片,只有买这个礼盒才能获得。店员说,卡盒中能否抽中其他稀有卡片,最终还是要看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场玩具专柜的奥特曼系列卡片琳琅满目。

事实上,奥特曼卡片不仅在线下热销,在线上同样销量惊人。淘宝旗舰店内,30元的卡片销量达到30万件以上,300多元的纪念礼盒总销量也达到3万件以上。在网上某二手交易平台,有不少收藏者展示或售卖稀有的奥特曼卡片,一些限量版的发售价甚至炒到一千多元。

专家

为孩子发掘其他闪光点

一方面,奥特曼卡片盲盒般的开卡过程令人惊喜,另一方面,却也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沉迷于赌博式的快感中。

“如发现有沉迷卡片的现象,家长要试着和孩子沟通探讨,理解该行为背后的动机,是需要交友,还是希望获得认可或关注,提醒他们并不一定要以收集卡片的形式达成。”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专职心理老师张钟元表示,一些孩子日常不将奥特曼卡片等带到学校,但还是听到有学生在谈论相关话题。她认为,有的孩子可能并不明确集卡的行为,到底满足了自己怎样的需求,如果是想以此融入集体,家长可以试着引导他们发掘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如乐于助人、成绩优异、文艺特长、真诚善良等,进而获得同伴的友谊。

张钟元表示,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能帮助孩子分散对卡片的沉迷程度。现在苏城的学校基本都推出了课后延时服务,通过安排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类别的俱乐部和社团类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连语数英的主科,老师也会采用魔方、配音等趣味性小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至于个别孩子偷钱买卡的行为,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罗林认为,孩子出于羡慕或炫耀,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有些甚至会过度消费。家长要在满足孩子合理需求的同时进行理财教育。比如,允许孩子支配有限的资金,引导他们做好收支计划。另外,有些孩子沉迷卡片,是因为孤单、缺乏陪伴,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家长需注意‘堵不如疏’,越限制孩子,孩子渴求越强烈。与其如此,不如合理解禁,适当满足孩子,减少其匮乏感。”罗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