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失败者”

“爸爸虽然失败,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呢……”

从没有哪个导演,像是枝裕和那样,热衷于拍摄失败者。

在他的作品中,「废柴味」总是扑面而来。

2018年,他执导的影片《小偷家族》拿下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他也随之成为了日本当代电影最响亮的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盛名之下,他遭到了日本国内很多观众对他的抨击,说这部影片抹黑了国民形象。

这种批评其实也算不上冤枉:

影片中讲述的一家老小,都是社会的最底层,相互之间并无任何血缘关系,他们偷窃、卖淫、杀人、偷拐小孩、骗取老人退休金…就是个犯罪团伙。

但是枝裕和并没有对他们加以批判,镜头中的他们是温馨快乐的,不招人憎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最终败露,他们也只是乖乖地认罪伏法,没有痛哭涕零的忏悔,也没有得到人性的救赎,而只是从一种灰暗,掉落到另一种灰暗里去。

「三观不正」注定是影片中的异类,但是枝裕和丝毫没什么服软的打算。

他不喜欢歌颂上帝,不喜欢强行圆满,不喜欢刻意煽情,他只想描述 「没有英雄、 只有平凡⼈⽣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01

躲在壁橱里的小孩

是枝裕和身上,总有一种被遗弃的味道,即便他西装革履,功成名就。

被遗弃,是刻在他们家族基因里的东西。

甲午战争后,清朝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枝裕和的曾祖父便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去了台湾。

1920年,是枝的父亲在台湾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唯一一段快乐的时光。

成年后,他被招进军队,为国家出生入死,日本战败后,他又被苏联军带到了西伯利亚进行强制劳动。

战俘的日子很难过,但父亲总算保住了性命,九死一生地回到了日本。

此时正值战后经济腾飞的时期,但是枝的父亲并没能分到一杯羹,作为战俘,他们是被防备和歧视的,甚至连一份普通的工作都妄想找到。

从曾祖父开始,是枝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男人,就这么被遗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是枝裕和出生在东京一个破旧的小木屋里,一家7口人,住在不到15平米的屋子里。

母亲打着各种各样的零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父亲终日郁郁寡欢,沉迷于赌博和酗酒,常常醉醺醺地跟是枝讲述着过去的种种,是枝毫无兴趣。

他厌倦了贫穷和颓废,为了逃避现实,他总是躲在壁橱里,透着一条窄缝观察着外面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是枝裕和进入了TV MAN UION制作公司,成为了一名电视纪录片导演,几乎是本能的,他绕开了那些宏大叙事,用镜头记录着一个个被忽视的边缘人:五十年来冒充日本人的韩国人、时日无多的艾滋病患者、因手术事故丧失短期记忆的病人...

这种视角后来延续到了电影的创作中,他一直都在亲近那些被遗弃的人群,他们就像曾经那个躲在壁橱里的自己,见不得光,但又无比渴望走进阳光里。

02

爸爸虽然失败,

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呢

在是枝裕和的「废物宇宙」中,父亲的形象至少占了大半边天。

在事业上,他们是不得意的,从事的大多都是底层收入的工作:清洁工、染料厂的工人、小卖部的经营者…

更有像《小偷家族》里的父亲那样,当警察问他为什么要教小孩偷窃时,他堂而皇之地说: 「这是我唯一能教给孩子的生存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性格上,他们是暴虐的:嗜赌如命、不负责任、斤斤计较、顽固不讲理…

他们往往是女性痛苦的根源,也是家庭磕磕绊绊的症结所在。

正如《海街日记》中的父亲,他在婚姻中多次出轨,每每与新欢有了小孩,就会抛弃之前的妻女,撒手人寰后留下了四个同父异母的女儿,他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都是缺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还有《无人知晓》中那四个同母异父的小孩,虽然最终抛弃孩子的是母亲,但她多多少少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而他们的父亲是彻头彻尾的不作为。

父亲的缺失,不仅源于是枝裕和的亲身经历,同时这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普遍处境。

在东亚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亲是家里的权力中心,绝不可能被边缘化的,但在战后的日本,父权很快瓦解了,他们的家庭意识薄弱,挣钱能力也不一定多牛,却带有旧时代的大男子主义,偶尔想要展现父亲的权威,但基本没人理会。

于是,父亲们从原本的强者,沦为了弱者,他们的失败无人安慰,看起来还有些活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上人有多少种,父亲就有多少种,不是每位父亲都一定会成为Superman,当个Loser也可以。

2001年,是枝裕和的父亲去世,那年正月,他们意外收到了父亲15年前发的慢递明信片。

这份祝福成为了漫长岁月里,永远解不开的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父亲当年醉酒后那些没人理睬的絮絮叨叨,是枝心中平添几分悲凉:「我终究,还是个冷漠的儿子啊!」

14年后,他在《海街日记》中借用几个女孩子的口,达成了与父亲的和解: 「爸爸虽然失败,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呢。」

03

当个废柴

也没关系啊

人们对于失败总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标准,比如说「我终于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确实挺伤感,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道理。

在是枝裕和的故事里,也不缺这样糟糕的大人,他总是叫「良多」,总是由阿部宽饰演。

从《步履不停》到《回我的家》再到《比海更深》,他从来没有拿到体面的剧本,甚至越来越糟。

在影片《比海更深》中,良多已经混到了50岁,但人生依旧没有好起来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间,他是一个作家,处女作还获得了像模像样的奖项,但是后来,他再也没能写出什么好作品。

为了生存,他做起了私家侦探,每天拍点人家的婚外情,靠着敲诈勒索来度日,还自欺欺人地说,这是在为写作积累素材。

妻子忍受不了,跟他离了婚,带着儿子一起生活,不久之后便有了新的男朋友,而良多依然浑浑噩噩,赚到点钱就去赌马,房租交不起,儿子的抚养费也是一拖再拖,连儿子都忍不住替他操心: 「你钱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往常一样,良多又去敲诈,这次是一个学生,学生瞧不起他那没出息的样子,对他大吼: 「我长大后绝不会成为你这样的大人!」

良多有些难过,曾经的他也像眼前的这位少年,发誓长大后不要变成老爸这种人。

但人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事与愿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着一起去看母亲的由头,良多带着前妻和儿子回到老家,不料台风肆虐,母亲劝他们在家里暂住一晚。

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如同从前那样,但一切又都回不去了,前妻不愿意回到他这么糟糕的人身边。

晚上,良多与母亲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电台里播放着邓丽君的《别离的预感》,里面有句歌词:「比大海还深,比天空更蓝,要我比这样还爱你,我也做不到了。」

母亲听到后感慨道: 「我到这把年纪了,还没有爱过谁比海更深的。」

转而她问良多:「你有吗?」

良多犹犹豫豫地说:「还算有吧。」

母亲一笑,她看穿了儿子的心虚:「一般人都不会有的,但还是每天过得开开心心的。不对,就是因为没有才过得开心的。平凡的生活也能自得其乐,人生嘛,其实很单纯的。」

良多没再说什么,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雨过天晴,大家又回到各自的轨道,良多依然没出息,但母亲告诉他:失败的人生,也未尝不值得一过。

在《比海更深》剧本的扉页,是枝裕和写道: 「我们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成年人。」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一阵子,你什么事都做不成,甚至一辈子也做不了什么大事。

世俗对于成功的想象只有可怜的几种样本,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是失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总在忙着贩卖成功的捷径,却很少有人向你兜售如何与失败相处的方法,而这才是大多数人需要的良药。

在电影《奇迹》中,小田切让饰演的父亲对儿子说: 「这个世界也需要无用的东西呀,要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

如果人们对失败会抱有这样的宽容,那所谓的「失败者」,或许就没有那么失败了。

04

电影的存在

并非为了审判个人

1988年,日本爆出了骇人听闻的西巢鸭弃婴事件:

一位女性与不同的男性发生了关系,先后生下了5个小孩。

几年之后,母亲不愿被孩子们拖累,于是给长子留下了一点钱,自己再也没有出现过,几个小孩只能自生自灭。

等警方发现他们的时候,只找到了3个瘦骨嶙峋的小孩和一具婴儿尸骨,另一个小妹妹也在不久前被长子欺负致死,偷偷埋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曝光时,是枝裕和27岁,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他很快把这件事写成了剧本,这就是《无人知晓》。

当年的是枝裕和跟大家一样,是不解的、愤怒的、想要批判的,他曾公开地表示「人类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由于各种因素限制,等这个剧本拍成电影时,已经是15年之后,此时的他40岁出头,跟故事中的母亲年纪相仿。

他不再带有愤青的情绪,而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去审视这整件事情。

于是他修改了剧本,用最干净的画面讲述了一个最暗黑的故事。

色彩斑斓的夏天、干净柔和的画面、活泼懂事的孩子…没有抱怨,没有眼泪,只有生活的日常。

甚至连那个母亲都是一个天真的人,她只是想追求⾃由的⽣活,难道不可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影片上映,14岁的柳乐优弥成为了戛纳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但影片的三观备受质疑:这个母亲应该遭到最严厉的批判呀!

「没有道德」的指责,几乎贯穿了是枝裕和的整个职业生涯。

他揭露问题,但从不解决问题,他翻出了那些没用的,甚至是罪恶的人,但从不试图安顿他们。

刘擎教授曾说:「影响你命运的要素、变量越来越多,有些是你根本无从理解的,更不用说把握它,它是远方的,它未经你同意就支配了你,影响了你,可以叫它‘远方的暴政’。」

在这个故事中,是枝裕和将大部分镜头都对准了孩子,我们可以看到对他们的人生有直接影响的,就是母亲,但在镜头背后,影响母亲的变量我们是看不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枝裕和痛恨观念电影,对于非主流人群、不太光鲜的人群,人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指戳戳,对弱者要么批判,要么同情,但正义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

能不能至少在电影里,如实地展现人性,将复杂的种种,留给复杂的世界本身?

在是枝裕和的一本书《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里,他认真地探讨过这个问题:

「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导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

设计⼀个坏⼈的故事,世界也许就变得⿊⽩分明,但我认为不这样做,反⽽会让观众把这个问题带回⽇常⽣活中反复思索。」

我们看过那么多自诩成人题材的电影,但其一贯邪不压正的主旋律,却是连孩子都能看懂的。

而是枝裕和拍了那么多以孩子为题材的电影,却一直都是给不再天真的大人们看的。

04

生命自有缺陷

需要他人填满

丧系鼻祖太宰治一直把电影院看成是「给意志薄弱的人独自饮泣的地方」。

看了是枝裕和的作品,你大概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大多数人没有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没有像海一样,去爱过一个人;

前行的路上总是慢几拍;

需要靠运气的事,抽中的总是下下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说人是在忙着努力生活,不如说是在努力修补缺憾,但鲜少有人怀疑,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真的能克服自身的缺陷吗?克服了之后是否又真的美好呢?

吉野弘先⽣有一首诗《所谓⽣命》: 「所谓⽣命,仅靠⾃身⽆法被完整创造出来 … ⽣命⾃有缺陷,需要他⼈来填满。」

所以,是枝裕和总是把这些难解的题放在一边,去拍一些美景和美食,人各有失意,各有难题,但日子还是会在一餐一食中过去,有些伤痛被淡忘了,有些则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遇着些惊喜,让你原谅所有不堪的过去。

某个星期日的上午,是枝裕和拉着4岁小女儿的手,送她去上钢琴课,在路口等着红绿灯时,女儿抬头看着她,一脸认真地问:

「我以后是不能嫁给爸爸的,对吗?」

是枝裕和回答:「不⾏啊,虽然很遗憾,但真的不⾏啊。」

人生的巅峰来得猝不及防,言语间,他差一点点哭出来。

他对⾃⼰说: 「我⼀定要⼀直记住这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