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汶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在川西大地上重建了汶川,实现了汶川的新生,并在人们心中汇聚起了汶川精神的崇高丰碑。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典型的高原山区,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素有“川西锁钥”之称。早在西汉时期,汶川就已设置县治,后因县境内有汶水(岷江)流经而得名汶川,其县治距今已1400余年。汶川是全国最大的羌民族集中聚居区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5年到1936年期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汶川时,曾在此建立革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汶川人民通过辛勤劳动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汶川的各项事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至2007年底,汶川县实现生产总值30.36亿元,人均GDP26204元,工业总产值38.69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地震前的汶川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摧毁了汶川的许多建设成果,也中断了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方,地震最大烈度11度,地震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全国25个省(区、市)有明显震感。这场强烈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或“5•12汶川地震”。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08年9月,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其中,作为地震的中心区域,汶川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汶川县境内山崩地裂、河道阻塞、道路垮塌,国、省、乡村道路全部中断,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城乡房屋损毁严重,工矿企业受到毁灭性打击,近90%的耕地遭到损毁;人口死亡15941人,失踪7295人,受伤34583人,受灾达14.5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43亿元。这场特大地震给平静的汶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发生后的汶川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迅速组织抗震救灾,社会各界积极进行援助,帮助汶川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四川省、阿坝州和汶川县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特别是汶川县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抗震救灾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各界人士也纷纷通过赶赴灾区参与救援或捐款捐物等形式,积极支援灾区。通过上述救援行动,截至2008年6月7日,汶川县98%以上的受灾群众得到临时安置,群众生活临时救助面达到100%,灾后的汶川迅速渡过难关。

汶川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积极部署对包括汶川在内的地震灾区进行重建。2008年6月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并于6月8日起公布施行。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要求。按照中央要求,广东安排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13个地级以上市对口支援汶川县的13个乡镇,进行为期3年的援助。2009年8月8日,由广东援建汶川的最大工程项目——汶川一中提前12天竣工。至2010年,广东省圆满完成中央“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资金共87亿元,项目702个。其中,广州援建的汶川县人民医院拥有200多个床位、汶川县体育馆能容纳4500多名观众,汶川县博物馆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这些都是援建项目中的亮点工程。与此同时,四川省、阿坝州和汶川县先后出台多项规划、方案和意见等,对汶川的灾后重建进行了科学细致的部署。

灾后恢复重建的汶川一中

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援下,灾后的汶川终于浴火重生,成功迎来了新生。在社会各界和汶川县的共同努力下,至2010年,汶川的经济水平恢复至震前。根据统计,2012年汶川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6.1亿元,是2002年的近4倍;工业增加值达29.09亿元,是2002年的2倍多;农业总产值为3.35亿元,是2002年的2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430元,是2002年的6倍多;旅游业收入达24.74亿元,比2002年增长60多倍。经过援建,一个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都超过震前水平的新县城拔地而起。汶川县实现了家家有住房、村村通道路、户户通自来水、人人有就业、学生有书读、老有所养的目标,为之后汶川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汶川救灾

在震后救灾和重建的过程中,包括汶川人民在内,伟大的中国人民表现出了不惧艰难、勇敢团结、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精神迅速汇聚凝结,并被命名为汶川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汶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重建汶川,实现了汶川的新生,使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段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奋斗历程中,汶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在重重苦难中实现了汶川的重生和汶川精神的汇聚,谱写了汶川涅槃重生、跨越崛起的壮丽诗篇。汶川抗震和汶川精神,将永远留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镌刻民族记忆的不朽史诗。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蕾蕾

本站编辑:岳博伟

本文已在北京前线客户端发布,原文地址:http://appqianxian.ebda.cn:9009/newsInfo.html?newsId=30775&typ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