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淮安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聚焦构建“1+5”发展格局,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巩固扩大了“十三五”以来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聚力攻项目强产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区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全链条赋能项目建设。全年新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数分别达53个和40个。谋划实施“4221”制造业提升工程,实现规上工业开票销售320亿元,增长19%,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0%,新增列统工业企业39家,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4.1%,28个市级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5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电商物流园创成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加速释放。重点领域改革成效凸显,“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农村综合改革入选江苏全面深化改革案例,“一码+”三维地籍建设经验被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推广;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新批外资项目23个,实现注册外资到账1.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4亿美元;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积极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0.82亿元,净增发明专利70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5家 。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承载能级持续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投资141亿元开工中心城市建设项目88个;实施恩来干部学院二期北侧等10个城市更新项目,总面积达77.3万平方米,交付定向商品房7819套,棚改工作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城市魅力持续彰显,大力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编制老城有机更新(复兴)行动规划,建成勺湖西北角游园、滨河大道等23个重点项目;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完成农房改善省市三年目标,张兴社区、博里画苑等4个项目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福祉有力增进。保障网底有效织劳,城乡低保标准、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655元、1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投入6.61亿元,为120家区属困难企业4422名在职职工补缴了基本养老保险,完成91家困难企业7394名职工垫缴养老保险金退还工作。服务供给更加有力,淮安医院迁入新院区,完成乡镇卫生院布局优化。楚州中学新校区建成投用,完成周恩来红军中学南校区等新改建工程。建成两所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改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家,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在全市率先建成17个基层公益放映厅,建成吴承恩广场淮安书房,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5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