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3.85万吨,蔬菜产量6.8万吨,各类小浆果产量0.85万吨,新增小浆果种植面积500亩,设施农业400亩……”振安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数字喜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振安区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脱贫帮扶联动机制”“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让农村鼓起“钱袋子”、农业改变“老样子”、农民过上红火好日子,不断加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步伐。

壮大集体经济惠农,提高和改善农民民生福祉“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近年来,为做好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振安区委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九连城镇实行“党委引导、村委主导、农业合作社实施”的村集体产业发展模式,镇党委牵头建立水果萝卜专业合作社,从选种、施肥、收果等各个环节统一标准,组织农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马市岛内5个行政村抱团发展,广泛发动村民直接参与种植或以土地形式入股,水果萝卜的市场认可度逐年提升,年产量从5年前的1500吨发展至6000吨,每公斤收货价格从1元提升至2元。

楼房镇蘑菇产业、汤山城镇小浆果产业分别建立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公司+电商+农户”的形式,实现产业集中带动、项目集中引领、集体共同富裕,不断完善实体兴村“一条龙”经营模式。举办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班,邀请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现场传授电商带货技巧,为村“两委”班子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科学规范合作社生产运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所得收入用于反哺农村民生事业、完善基础设施,例如硬化路面、美化村居环境、建设塌陷区避险安置项目、增设各种文化场所等。截至目前,全区实施电网改造工程300余项,铺设自来水管网130余公里,近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累计实施农村改厕2983座;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

推动乡村振兴富农,积极探索富民特色新路子

全区45个村坚持资源导向,实施“一村一策”,积极探索富民特色新路子,通过队伍联带、载体联办,组织党员村民开展结对互助,共同会诊村经济的“疑难杂症”,将镇村两级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结合“三资清查”“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积极开发“四荒地”资源,唤醒“沉睡”资源,打破“冬眠经济”。经清查, 29个村仍有未承包到户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等资源,于是我们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对荒地进行整合,集中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共建设暖棚36栋、冷棚42栋。

套里村、望江村等将闲置的村办公用房、校舍、老旧厂房等村属房产设施和集体建设用地对外租包,村集体收取租金增加收入。石安村、龙湖村综合开发利用水面资源,用活水库、河流、山塘等水面资源发展沟域游、乡村农家乐等新业态,成为“振安行”农事旅游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村集体和承包户双增收。积极探索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经济”新模式,汤山城镇、九连城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1700余户农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等庭院空间,对闲置土地科学规划,发展软枣猕猴桃种植项目,现已种植4万余棵软枣猕猴桃树,每户增收5000余元。

加快推进品牌强农,打造高质量特色农产品“别看这蓝莓果子小,但是其中蕴含的价值可一点不小,不仅酸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更重要的是,这个小浆果已经成为我们村的特色农产品,提起蓝莓,很多人就会想到我们孙家村。”振安区五龙背镇孙家村党总支孙俊奎高兴地说道。

振安区将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品牌化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覆盖率和品牌价值,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牌”“一组一品牌”,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发动党员致富能手带头先行先试,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嫁接苗木等服务。

目前,全区建设农业产业示范基地8个,成功培育出水果萝卜、艳红桃、蓝莓、蜜薯、软枣猕猴桃、板栗等特色农产品,注册自有品牌6个,许多农产品远销国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同时,草莓、五味子、蓝莓、大樱桃等小浆果产业日渐兴起,涌现出了老谢家采摘园、五味子种植采摘基地等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示范户,“小浆果”产业基地应运而生,农业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吸引诸多外出务工村民“归巢”,9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人均增收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