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讲的是物我齐一的道理,而要明白物我齐一之理,就要明白物我从何而来。要明白物我从何而来,就要明道。

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明道,在庄子眼中,就如同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样,不亦悲乎?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我们现在看了会觉得猴子很愚蠢。人类自以为比猴子聪明,其实人类经常犯了和猴子一样的毛病还不自知。上天给一个人的福报都有定数,如果让人选择先乐后苦还是先苦后乐,相信多数人都是先选甜的,少数人会先选苦的,只有明道之人,才知苦乐齐一而超出苦乐之外。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因为明道之人见到了自己的内在的圣人,故能超出是非苦乐,与物无争,从而活出自己的本真。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界线,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认知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爱的观念也就因此而形成。

道是什么?庄子的结论来了。道有三层境界,最高层次庄子称之为未始有物,相当于列子所说的太易;其次是有物未始有封,相当于列子所说的太初;其次是有封而无是非,相当于列子所说的太始和太素。这个才是万物的实相,都是来自于道,本来就是齐一的,没有好坏分别。

之所以有好坏是非成亏,就是因为人类产生了意识分别,从而从实相的世界掉入了头脑名相的世界,自己遗失了真实之道,于是就产生了偏爱的自我观念,把自我与万物割裂了开来。

那么事物到底有没有成与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昭文从鼓琴中悟到了。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事物没有形成和亏缺,所以昭文就不弹琴奏乐了。

昭文是技艺高超的著名琴师,他从弹琴中悟到了,正是因为认为事物有成与亏,他才能够弹琴奏乐,这就是人籁,来自人为的分别造作;而当他悟到事物本无成与亏时,于是他就不弹琴了,因为他已进入了天籁,见到了万物与我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