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东汉朝廷撤除三公的职位,重新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任命曹操为丞相。
曹操委任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县县令司马朗为主簿,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为文学掾,卢植的儿子、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司马朗(171年~217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司马防长子。
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骑都尉。他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因这兄弟八人的表字皆有“达”字,时人称为“司马八达”。
司马防家教极严,对八兄弟的管教相当严格,“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辈分严格,相处时态度非常严肃。
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司马防的字,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司马朗十二岁的时候,参加经学考试,成为了童子郎。
司马朗虽然年少,却已生得身形高大、健壮魁梧,当时监管考试的人不相信他才十二岁,认为他隐瞒年龄,就盘问他。
司马朗说:“我族中的亲戚,几代以来都长得很高大,我虽然稚嫩弱小,没有仰慕高尚的德行,但隐瞒年龄以求得学业上的早日成就,这不是我想做的。”
监管考试的人听了此话,认为他很奇特。
年少的司马朗博学多识,非常有见地。
关东地区起兵时,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县,觉得野王靠近险要的山区,就想搬到温县居住。
司马朗对李邵说:“唇亡齿寒的关系,怎么会只有虞国和虢国呢?温县和野王县也是这样的啊。现在你离开野王县而到温县居住,只是躲避了早上灭亡的时间罢了。况且,你是百姓的希望所在,现在敌寇还没有来到,你就先搬走,山区这一带的州县一定会很惊慌,这是动摇民心并且打开违法作乱的根源啊,我暗中为郡中百姓忧虑。”
李邵没有听从他,还是迁往温县,边境地区的山区百姓果然发生了动乱,跟着往内地迁移,很多人加入了劫掠的队伍,成为盗匪。
董卓为了避开关东联军的锋芒,将汉献帝迁移到长安,自己则留守洛阳。
司马防时任治书御史,应该跟随汉献帝前往长安,他觉得天下纷乱,就让司马朗带着家中老小返回老家。
有人诬告司马朗想要逃走,把他抓起来带到董卓面前。
董卓很生气,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一样大,但你却这样辜负我!”
司马朗把董卓好一番吹捧,说:“明公凭借超出世人的德行,在现在这样动乱不安的时期清扫消除那些奸邪之人,大力推举贤才,这实在是虚心求教、深谋远虑,将要使国家得到发展的啊。你的威势品德越来越高,功绩越来越卓著,但现在战乱越来越严重,天下州郡都混乱不堪,四境之内,百姓无法安居乐业,都抛弃自己的房屋产业,四处流离逃生。虽然四面城门都设置了门禁,加重对这种做法的刑罚,但仍然没有能断绝停息,这就是我之所以忧郁的原因。希望明公能观察借鉴过去的事情,多加思虑,那你的美名就能和日月相等,即使是伊尹、周公也不能和你比肩。”
董卓非常高兴,说:“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话很有意义啊!”放过了司马朗,没再追究他。
司马朗目光敏锐知道董卓必定会灭亡,担心会被董卓留下,就散发钱财,贿赂董卓手下办事的人,请求准许自己返回故乡。
回到故乡后,司马朗意识到老家也不是久留之地,很快会陷入战乱,于是动员父老乡亲赶快迁移,以躲避即将来临的祸乱,说:“董卓违背正道,被天下人仇恨,现在正是忠臣义士振作精神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们这个郡和京城边境相连接,洛阳的东面有成皋县,北面靠近黄河,天下那些发动义兵讨伐董卓的人如果无法前进,就一定会停留在这里。这是兵家必争的重要地区,是很难安定地生活的,不如趁着现在道路还畅通,带领家族中人往东迁到黎阳。黎阳有士兵驻守,那里负责统率兵马的赵威孙曾和我们乡里人有姻亲关系,足够主持事宜。如果后面再有什么变故,再慢慢观察也不算晚。”
但父老乡亲眷恋故土,没有人愿意跟随他,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中亲属和司马朗一同前往。
过了几个月,关东地区各地州郡纷纷起兵,几十万人马都聚集在荥阳和河内,各路诸侯意见不一,各怀心思,纵容士兵四处劫掠,百姓超过一半死亡。
很久之后,曹操和吕布在濮阳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中亲人返回老家温县。
那一年,发生大饥荒,老百姓饥饿不堪,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司马朗收留抚恤族中亲人,教导训诫各位弟弟,没有因为世道败坏就放弃自己的责任。
二十二岁时,司马朗被时任司空的曹操征召为司空掾史,担任成皋县令,后因病辞官,又被任命为堂阳县长。
司马朗处理政务宽厚仁德,不施行鞭刑或者杖刑,百姓感恩戴德,也没有违反禁令。
东汉朝廷下令堂阳县制造船只,那些先前搬迁到京师的老百姓听说后,担心司马朗不能按时完成,就相继暗中回来帮助他,可见他收百姓爱戴的程度。
后来,司马朗被提升为元城县令,曹操任丞相后,征他入京担任丞相主簿。
司马朗认为,目前天下四分五裂的局势,是因为秦朝废除了五等爵位制度,而各地郡县封国也取消了射猎活动,没有演习战争的准备。虽说现在五等爵位制度还没有能重新施行,但可以下令各州郡都设立兵马,对外防备少数民族进犯,对内威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他还建议恢复井田,认为过去百姓各自有流传了好几代的田产,突然间要收归国家,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直没法施行。
司马朗这些建议虽然没有获准实施,但汉末各州郡都有统率的军队,这倒与司马朗的想法一致。
司马朗后来升迁为衮州刺史,政策教化得到大力推行,百姓都称赞他。即使是在行军作战的时候,司马朗也常常是穿着粗陋的衣服,吃着简陋的食物,勤俭节约,以身作则。
司马朗很喜欢有关礼教的经典,其同乡李觌等人声名威望都很高,但司马朗经常贬低他们,世人都十分不解,后来李觌等人身败名裂,人们才对他独到的识人眼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锺繇、王粲在文章中说:“不是圣人就不能使天下太平。”但司马朗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说:“伊尹、颜渊等人虽然不是圣人,但让他们的思想能流传数代人,也能获得太平。”
曹丕很喜欢司马朗的言论文辞,称帝后曾命秘书监手录其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讨吴国,大军行进到居巢时,军中士兵发生严重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士兵们送药,不幸染上瘟疫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去世前,司马朗遗言只穿布衣,束发不带冠,穿着平常的衣服入殓,州里的百姓都追念他。
魏明帝曹叡登基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爵,封邑一百户。司马朗的弟弟司马孚又将自己的儿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后,司马望的儿子司马洪承袭爵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