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涵江集奎镇,一条长约200米的古官道穿村而过。
这条古官道尽管有些许狭窄,在旧时可是莆田南北洋和沿海各乡镇往来涵江的必经之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水路交错,交通便利,沿桥两岸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据村里老人回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北向南,这条将近200米的古官道由南北两座古桥和中间一条巷子构成。步行都无需五分钟的路程,竟然包含了三处文保单位,即“新桥”、“万寿桥”和“功德祠”。村里老人说,功德祠只在初一、十五的时候才会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北面村头的桥虽叫做新桥,但是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它建于南宋时期。起初是叫做龙桥,明代时倭寇入侵导致被毁,后来经人募捐重建,才取名为“新桥”。该桥跨于延寿溪入海口上,采用石梁,建有筏型墩3座,高约8米,长58米左右,宽近3.5米。桥中段两侧栏杆上还有“军民同修忠字桥”“满怀豪情庆九大”字样的石刻。此行经过时,仔细观摩,桥似乎还有翻新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头一过,仰头便看见了“集奎”二字,再望眼过去是一条延伸的巷子两侧土木、砖木、砖混等各式民居建筑,相互对立,红砖碧瓦,不断连绵。从大门走进去,抬头回看有座“龙头阁”,里面供奉的是南海观音大士。往前走去会发现,每隔数间民房,左右就有蔓延开来的巷道,此时才发现民居纵横交错的奇妙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巷子里,能感受到一股别有的生命力。民房有些已经闲置,但大多还是有人居住的,在这里,谈笑声、闲聊声、玩闹声、狗叫声,从巷头回响到巷尾,与这条沉稳的古巷融合得却又那么恰到好处。偶遇到的爷爷奶奶都十分和气,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地穿梭玩闹,对于外人的到来,他们观望的眼神是那么质朴、纯净,又充满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村里老人介绍,他打小就生活在这边,巷子的民居主要是家住用,鲜少有几家是店面。从前这儿有各种东西都售卖的杂货店、有人工制作棉被的打棉店、也有兜售食物的粮食店,而现在依旧坚守于此的只有巷头的木工店。据悉,木工店主要是打磨一些木制手工艺品,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三代传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着便来到了集奎南面,仰头又是一座观音阁,叫做北极殿,楼上同时供奉着观音大士和玄天上帝。楼阁外,有一座“万寿桥”,相比于新桥,它显得更加娟秀和小家碧玉。万寿桥,是南宋邑人李富捐建的,长47米,宽2.1米。一眼望去,水流平静,面向广阔,微风徐来十分舒服。桥栏杆用条石榫卯相接,不高不低,恰到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久历史贯穿百年直路,隐于市的集奎不仅有文化底蕴,还有人文气息,这儿的人和物都有专属的生存之道,甚是独特。尘封的官道埋藏于此,虽然繁华不在,但人们生活在此怡然自得,不也恰到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