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已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智能化趋势逐渐渗透进电影生产与管理领域,如何打造出观众感兴趣并“买单”的电影,这其中关键环节必少不了人工智能的参与,南京秦淮科技产业园将乘着高科技的浪潮,利用科技力量赋能电影产业。

机器人雏形打开新世界

自初期电影默片时代,人工智能便以机器人的形态出现。1927年,由德国导演弗里茨·朗执导的《大都会》标志着世界科幻电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的出现使本就神秘的电影行业,更是披上了一层“魔法面纱”。当时人们不禁思考,机器人难道就是人工智能?

很显然这样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

随着1941年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人工智能的领域逐渐扩展为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其在电影行业中的运用也不再是机器人这一单一形象。

电影中的科技转变

其实不难发现,在近年来影院上映的电影中,除了机器人、电脑特效元素,在电影的制作和前期宣传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人工智能的影子。

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人工智能是通过场景特效,虚构出不存在的事物使观众无法分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世界。

为观众带来超脱于现实社会的体验,这是传统电影所无法匹敌的。

电影制作方式由传统向科技的转变不仅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体验上的福利,就行业本身的发展而言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智能担“重任”

目前,人工智能在电影业最主要的优势是大幅度提升电影创作和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电影工作者从许多传统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之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意性的工作中。

电影视听行业中,利用人工智能达到智能化管理的应用案例不胜枚举。

人工智能在对社会多项标准进行量化后,给出客观建议,指导电影剧本及演员的选择。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选角”的责任便是由人工智能担任,平台通过对剧本进行分析,同时对潜在主演进行多维度数据对比,最终确定雷佳音为男主角的最佳人选。

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引入人工智能平台,通过对受众以往观看内容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易烊千玺作为节目嘉宾。甚至在节目播出期间,人工智能平台发现“临别感言”环节观众收视率大幅下降,节目方随后削减该部分比重,实现了调整和优化。

智能化广阔前景

为何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力劳动,推动电影业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呢?

就电影业的智能化管理来说,人工智能运作的核心原料是数据。在包括电影制作在内的任何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都可以通过挖掘和分析海量数据,来揭示模式、趋势和用户偏好,从而为产品的设计和市场推广提供精准有效的策略。

当然,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一个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电影业的未来,都不是要把人类创作者和管理者排除在行业的边界之外。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和电视这项工作不再是剧本作家或演员,并实现了单边导演影视艺术作品将不再是提供方的专有物,而成为大众创作、受众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归根究底,人工智能支撑的电影业将是一个智能软件和人更具有互补性、更紧密合作的领域,电影的制片管理环节也将向更精准、更自动化、更智能的方向发展,电影业的运行模式或将开启全新变革。

未来,新工·秦淮科技园将打造集高端装备研发、智能制造研发、大数据等为主导产业的创新科技平台,利用科技力量赋能电影产业为秦淮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撰文/张灵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