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几个沸沸扬扬的热点新闻,自封为“国漫之光”的《雄狮少年》人物形象问题,被良品铺子打得节节败退还要出来作妖的三只松鼠,再到时间远一些的清华美院时装毕业设计,以及摄影师陈漫为迪奥拍摄的阴间作品巡展,都将矛头指向了一个元素——亚裔的眯眯眼妆容。

这些争议新闻中的模特妆容,都是小小的眼睛并且有着较宽眼距,这种形象妆容在大多数国人眼中与“美”毫不沾边,反倒迎合了很多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在西方人拍摄的电影中,亚裔尤其是东亚裔大多是这一类型。“眯眯眼”似乎成了中国人的标准形象,甚至很多西方人觉得中国人就应该长着“眯眯眼”。归根结底这是对中国人和东亚人歧视的一种表现,甚至一些种族歧视严重的西方人会对着东亚人做出上提眼角的不礼貌行为。

傲慢与偏见才是歧视的根源,眼睛从来不是。那么我们的眼睛为什么和其他族群不甚相同呢?在谈起眼睛性状之前我们先看几张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baidu.com

以上是内蒙或者东北地区历史上的名人的图像。再来看看下图南方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baidu.com

如果再把范围扩大到东南亚,我们会发现像东北塞北这种细长的眼睛开始变少。我们眼睛的性状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的?通过日常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眼睛有一块向下盖住的褶皱,名叫内眦褶,是一个在东亚地区比较常见的性状:在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通过解剖骨骼图的资料可以发现我们的弓骨低于所谓的白人和黑人,其次上下眼睑的脂肪覆盖厚度高于其他族群,所以内眦和外眦就会被覆盖,形成这种典型的细长丹凤眼的性状。

这种性状的形成和所谓东西方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西伯利亚的楚科奇人、高寒地带的因纽特人的眼睛也是这种性状,因此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该性状是极寒条件下不得以的选择机制而不只是和纬度相关。同样高纬度的欧洲由于洋流和西风带的影响,温度和同纬度的俄罗斯和东亚大陆比,可以说是非常温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baidu.com

而东亚地区冬季受到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寒冷多风,夏季又受到太平洋的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冬夏差距远大于欧洲和热带地区,针对此种气候条件的面容形成的假说也就出现了:例如欧洲那种高耸的鼻子更适合偏温暖的气候,而东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鼻子不高不低,比较适合冬夏温差大的气候。

同时,鼻梁高度和内眦褶有比较显著的关系,内眦褶通常是上眼睑褶皱的延续,内眦褶在高鼻梁的群体中不会特别常见,鼻梁高度和内眦褶之间在群体内部存在着负相关。同时有研究也认为内眦褶和睫毛对眼睛共同有保护功能,可减少风沙、雪光等自然因素对眼的损害、刺激作用;面部较为脆弱的眼睛也需要更多的皮下脂肪形成了内眦褶。

除了眼睛和鼻子之外,东亚人的面部宽度、头容量也高于其他族群,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比其他族群聪明,冰川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头骨也大于其他族群,寒冷条件下大脑耗能且怕寒冷,只能通过增大体积来保证自己不会宕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头、大面,加之眼睛鼻子的性状,就好像没有那么“立体感”了;而无论黑人或是白人,深邃的眼窝不存在内眦褶。分子生物学发现东亚地区人的基因,兼具东南亚和北亚的片段,推测是由东南亚北上和北亚地区南下两族群融合而成,因此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人群的眼睛性状也是二者兼而有之。

通过一些古籍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和眼睛、审美相关的记载:青铜器、兵马俑和仕女图等流传千古的代表古代社会主流审美的文物,它们的创作者受到主流审美和佛儒哲学的影响,都觉得不对视、半开含蓄的眼睛更具中华和谐美感。相反从汉代开始,对于西域诸国的描绘,“多须深目,赤发隆鼻”。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胡人出身的安禄山,他的画像尤其是眼睛和胡须,描绘得和要吃人一样。到了明清时期,有文学作品形容荷兰人为“红毛鬼者、长身赤发,深目蓝睛,势尤狰狞可畏”。而西方对东方的描述是“东方人和我们一样白,有的眼睛小,有的眼睛大,鼻子如常”。短短百年间,赤发深目可畏的人种变成了立体帅气脸,丹凤眼吊梢眉却变成了邪恶的傅满洲,成为迎合西方人的眯眯眼,个中缘由从来不是眼睛本身的问题,而是人本身因为“文明”的原因缔造的野蛮和分裂,干扰了本来对美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baidu.com

弱小不是发展的障碍,无知和偏见才是。华工被贩卖到美国时,历经长期暗无天日的船舱,几十天缺衣少食,漂洋过海再从船里解放出来,瘦骨嶙峋遇到阳光睁不开眼睛。眯眯眼的由来从那时就开始了。国人剪掉辫子已经一百多年,没有了辫子来歧视你,就要换眼睛来嘲笑你,来侮辱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正视客观存在的偏见、不清楚可能造成的争议,甚至刻意将眯眯眼妆容当作所谓的大众审美来推广我们的文化,迎合西方审美的同时难道不应该自己尊重自己么?文化自信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而是以正确的价值认识去推广我们文化中蕴藏的美。

征稿启事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