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车,顾名思义是为了开展公务而配备的用车,属于单位公共财产的一部分。但由于车辆本身的动态性质以及日常监管存在不少困难和盲区,“公车”便会被有意无意地“私人化”,出现公车私用和滥用等情况,从而滋生“车轮上的腐败”。与“金钱腐败”、“权力腐败”相比,“车轮上的腐败”更具特点、危害更大。一是隐蔽性强,并未涉及“真金白银”的侵吞交换,而是控制车辆的使用权,借公务之名行利己之实,监管和查处都有一定难度;二是范围较广,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都存在公车超标配备和私用滥用的问题,许多领导干部对此种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不良风气愈传愈广;三是影响恶劣,“车轮上的腐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权力滥用,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清正廉洁的形象,不利于和谐稳定大局的巩固。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各地也都在探索有效的改革方式方法。此次中纪委结合各地经验,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公车改革再添新举措,是与时俱进的有益尝试,体现了惩治“车轮腐败”的决心和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车轮上的腐败”并不可怕,怕就怕缺少制度的约束,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足够重视,完善监管措施,提高惩治力度,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车轮上的腐败”问题定能得到有效解决!(董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