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出了名也要弄作品,这不妨碍你挣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李菁:出了名也要弄作品,这不妨碍你挣钱

第十一次文代会对文艺界的影响持续深远,曲艺界的文艺人士也在开展学习文代会上传达的精神。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曲艺团副团长、相声演员李菁近日接受网易娱乐的访问,复盘了自己加入国有院团的初衷;对相声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剖析;也谈到了当下流行的喜剧类节目中,那些富有创作热情的年轻人。

李菁说,相声行业的疲态是阶段性的,经典的诞生需要时间。对演员来说,不论老少,出名与否,还得拿作品说话。

出了名也要实打实创作

相声演员李菁以北京曲协副主席的身份参加了第十一次文代会。他说,“总书记的讲话非常具体,给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从曲艺角度分析,李菁也看到了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相声里经典的人物形象、流行语越来越少,现在大家都在依据一个主题罗列包袱,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

他说到马三立先生表演的《买猴》,那个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马大哈”,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就是经典。

只是目前行业里表现出的是,浮于表面的创作有点多。有的年轻演员求速成,三两个月就可以卖票上台演了,“基本功没练好,演的时候可以把基本功躲开,我不演那些段子。贯口不会背,没关系我不演,我演一些可以在台上随意说的段子。这就是走捷径。”

李菁说,你可以不演,但这些基本功得学,相声可以创新,但是创新也要有继承,因为相声有相声的规矩。

他始终认为,相声是精巧设计、严密排练、默契配合和真挚情怀的对话艺术。一段新相声创作完成以后,往往有一个试演的过程,行话叫“压场”,到底能不能让观众乐呢,得一场一场地试,“这样才能保证无论什么场合演出效果都是稳定的。”

但是在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喜剧节目里,很多节目的创作周期格外紧张,可能一周时间就要拿出一个新的作品,演出效果还要一次性过,“何其难也。”

李菁说,年轻演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创作热情,拿出来的作品也很好看,但是速成的东西也在疯狂消耗自己,“有可能把自己的积累全部用掉了,”再持续创作的话,创作什么,这是个问题。

而且,演员一旦成名,还有多少精力留给创作?“不能说我出了名,精力就全放在其他地方了,就不好好弄作品了,这也走不长,也不可持续。”李菁说,即便出了名,也要实打实地弄作品。哪怕拿出一部分精力时间放在作品上,也不妨碍你挣钱,包装。这也才是正道。

幽默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段位之别

笑是生活的解药。生活压力大了,人们都想听两句俏皮话乐一乐。花式喜剧节目一个接一个,颇受年轻人喜爱。

有的喜剧创作者觉得,我的作品只要博君一笑就足够了,不用高级,不用深刻,好笑就可以。但反对声音也不用忽视,它的观点是高级的幽默需要观察,要深刻,要有意义,创作过程也是痛苦的。

幽默到底有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呢?李菁说,幽默没有高级一说,但有段位之分。它不一定非要批判,讽刺,有的只是对环境的机智反应,并且从此处可见一个演员的修养。

他举了一个例子。相声大师马三立在团里开会,那会都抽烟,团里有一个老先生叫郭荣启,他夹着烟听领导讲话,烟灰挂了老长,一不留神就掉袖筒里了,过了一会儿大家都闻到了糊味儿,他自己没理会,马三立看到了,但没吱声,而是自个儿站起来浑身拍了一气,跟大伙说,“没事没事,我给弄灭了”,就坐下来了,过一会儿郭老袖子里冒烟了。

此时,大家才真正反应过来。“这就是相声演员以他的幽默和机智处理这件事,”李菁说,都是做喜剧的,有时就得佩服人家,想的就是高明,段位就比你高。

向国营院团靠拢,归根于艺术观相投

李菁说,“我不知道这些年轻演员加入院团的初衷是什么”,但他自己的初衷非常明确。

在他看来,国营院团和民营院团对演员的艺术观培养上大为不同,企业单位面临经营任务,更重视市场效益,而国营院团要求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统一,这次大会上提出两种效益双统一,也主要是针对民营院团。

“我常年在民营团队演出,和你参加专业院团,对你要创作的东西是什么走向,艺术含量是什么?这些是有变化的。”李菁颇为委婉地说,每个人的艺术追求不同,国营艺术院团的创作理念更适合自己。

专业院团一直以社会效益为主。有人担心,正能量的相声会不会影响相声本身的喜剧效果?李菁认为要看下没下功夫,如果真下了功夫是不影响的。“这就需要演员多思考,一个正能量的东西,但是老百姓还得掏钱买票,难度会更高。”

也正是如此,李菁也更加感念相声大师侯宝林,他之所以被称为相声大师,比同时代的相声演员高一个段位,就是因为他把过去相声的糟粕去掉了,但仍造就了相声艺术的一个高峰。

出品|娱乐FOCUS

作者|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