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释:学生自愿拿着礼物来求学,我未尝懈怠,都尽力的教诲。

☆:自从让学生拿着肉干来学习以后,我时常后悔这么做。

  • 束脩【 xiū 】:十条肉脯;
    知古者持束脩以为礼,然此是礼之薄者,其厚则有玉帛之属,故云以上以包之也。——《论语注疏》
  • 脩,脯也,十脡为束。——《四书章句集注》
  • 诲:教导,教诲之意;诲,说教也。——《说文解字》;

论:学习《论语》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意识,人性意识。意识交流的解读才能达成信息的有效性。自行束脩以上,自行二字该如何解释?一,自从施行,有条件的交易行为,诲是教育;二,自愿施行,没有条件的赠与行为,诲是教诲;三,自从自愿施行,诲是说教,是交流,前置有先例,后置有选择,而选择的自由性和范围其实是被前置狭定的,所狭定的,一是教育的方式,二是教诲的价值。

束脩的解释有几种,一是肉脯礼物,代指学费;二是束脩即束带,代指年龄;三是束礼修德,代指学习;四是束脩恭学,意指择人;这几种说法各有一些学者主持,有争论没结果。现在的有些人把几种解释集合起来,理解成:十五六岁的年纪带着礼物带着态度来向老师学习束礼修德。这个解释好像很全面又很通顺,是很多人愿意接受的,以语言理解是正确的,以语境分析却有明显的平庸之恶。

未尝,未是否定,尝是经历肯定,未尝是意识整理逻辑,以否定支持肯定;无诲无是否定,诲是行为肯定,无诲是思考展开行为,以否定达成肯定;未尝无诲构成双重否定负负得正的句式。这种语境是意会的理解,是中国语言中对意识表达不完整的补充,能达成意会,无需解释,达不成意会,解释不清。

首先要理解夫子教诲的是什么?是"默而知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性道理。人就是人,活着就是存在,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证明。善良的人们不讲这些大道理,努力工作,追求幸福,都活的津津有味,而听了这些固然都懂的道理,也未见起活的多么滋润,多么洒脱。对于人际关系的道德和道理来说,最好是日用而不知,是自然而然的达成意识交流,那才是最文明最原始的和谐。人性被使用,功能就被功利所破坏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因假定被破坏而不完整,就需要在破坏之前和破坏之外构建完整,这个完整性,是自我意识与世界意识交流互证存在的合理性,合不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自我不能否定意识的事实。

意识是全部的已知,存在都有道理,存在既是合理。大多人,大多数情况下,都理解默而知之的人性秩序,不会主动破坏意识逻辑的稳定性,也就无关乎道德和法律。然而,对物质的追求,对欲望的构陷,对权利的渴望所表现出的占有欲和掠夺性,自我意识逻辑与绝对意识逻辑之间的互证,因为时效性而陷入生存逻辑,有限的存在无法续存意识的无限,意识与人性剥离,人成为了具体的某人。习惯了这样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人性的秩序会被狭定在物质循环的规律中,置身其中则无暇顾及其他,仅此存在的定义就是当下,不能说错,而是没有为之努力的未来。

十五六岁的青春,对未来有无限的定义。在此时,大脑发育成熟,意识产生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以自我为存在,一切的服务应满足于自我,但没有足够的实证(学识和技能)保护自我,感知处于已知存在的无限中,有有感知的冲动,有模糊的定义,有既定的使命,却没有定义的方向。人类的使命是意识的自证。与十五六岁的孩子讲解哲学与存在,讲真理与人性,实在有些残忍了,可如果不讲,有些人又会碰的头破血流。是矢志不渝的命有此劫?还是"无知"的幸福更实际些?来与不来,讲与不讲,自行束脩以上。

教育是交易,不识字,不通理,求教于人,存在一个受教的主动性;教诲不是交易,与人讲因果讲逻辑大道理,谁会喜欢听呢?欺之以罔,陷之以逝,说浅了,谁不懂呢?说深了,只会让人怀疑存在的真实性。教诲的词性是结果达成后的定义,人们会承认受教育,少有会承认受到了教诲。人性的道理固然都懂得,却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中,教诲是沟通,是以自我逻辑与他人与世界进行着意识交流,达成互证存在的感觉,人性秩序存在,世界才能展开。默而识之,世界固然存在,学而不厌,自证为正能证明多少?诲人不倦,互证为正能达成多少?自行束脩以上,自愿求学是求证得正的意识行为,吾未尝无诲焉,给出知道且想要的答案。

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的解释是:在文明的传统中,人以礼物来展开文明交往的秩序,礼轻情意重是人们与生俱来都能懂的道理。圣人与人交往,要教人明理向善,人们却不知道主动的来学,也不能主动的去教,因此,收些薄礼打通交流的壁垒,这样才能教诲人们一些深刻的道理。

唐三藏十万八千里往天竺求取真经,佛祖却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就是人事,人性秩序的价值,在真与假的转换中,众生皆是佛,无尽正自我,以存在证明存在必然存在,绝对意识在自我意识之中。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万物有灵。人性的价值在定义,有定义权才有意识的觉醒,意识以人的具体为存在,以存在所表现的秩序逻辑定义人性,以有限的存在容纳无限的意识。感知有限则已知有限,感知无限则已知无限;因自完整而有限,因自完整而无限;意识存在意识,意识交流是绝对意识行为,感知与已知交流的容错率产生时间。被时间狭定,存在存在未知;被逻辑狭定,已知已知有限;被秩序狭定,自由定义自我;思想被释放,语言被禁锢,人性被自由,意识涟漪而无限,人性的界限是世界的界限;

夫子讲的是人性,是意识,是人性意识。与人讲固然存在且懂的道理,是没有道理的,还要收礼,更是作价了理想的价值。吾未尝无诲焉,这个诲或可互通为悔,两字同音意识相通。

  • 一则是,被记录的思想语言和语言文本之间,存在着转换的失误,没说错,是不是记错了?即时性和通假字也有存在的可能。意识被语言控制,语言被意识禁锢,两者相互制约,意识信息达成不了一致的完整性;
  • 二则是,传道授业,是意识交流的互证,天道仁心,意识逻辑本就存在,人自有之,人自由之,取之于人,用之于人。束脩之礼,以破坏为秩序,自是天意,非我所愿;
  • 三则是,束脩之礼已然存在,默而知之在心性之中。以知道的向人求教,是自我意识的求证得正,夫子教诲的是己所知道的,求教和教诲的关系进一步达成互证为正,理解没有理解的必要;
  • 四则是,语言所表达的意识是不完整的。绝对文明的意识交流不必言说,述而不作次一级,诲人不倦又次一级,差古者言之不出的境界远矣。以道可道,名可名的方式对意识定义,秩序混乱中来,人性定义存在,破坏了意识的自完整,道破天机,诲之则悔;
  • 五则是,自行束脩以上的主动性会被意识构陷,无论是求学者的主动,还是教诲者的主动,目的说单纯,行为有差异。可以把束脩定义为礼物,引申出秩序的开端,但其作用还是要达成意识交流,而以物把意识价值具体化,就需要更多的意识信息来解释,礼简意繁,往复循环的形式主义,使被解读的已不是本意;
  • 六则是,意识交流在于纯粹性,于求与舍,求教与教达成的价值关系破坏了意识交流的秩序平衡,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礼的秩序中,强制的平等已不是平等,却是人性所需要的;
  • 七则是,束脩以礼,而后诲之,思想开放却决绝来路与言路,违背了有教无类的初衷,由悔而诲;
  • 八则是,自行束脩以上的自愿达成了前置的认可,教诲是把认可放大,但再大也大不过被定义的价值。物质可以交易,意识可以交流,物质与意识交换存在着秩序的平衡,人性不好掌控;
  • 九则是,诲是意识的自完整,悔也是意识的自完整,意识是全部的已知,把"懂的"变成"懂得",是一个存在的过程,意识的自证以人性为达成,才是可理解的意义;
  • 十则是,道德的道理,意识的自证是人性的负累,不忍则悔;人性的秩序,意识行为错乱而不能自证,不忍则诲;两种不忍都忍不住,又矛盾而统一,皆是恻隐之心,诲与悔相互转换,仁者心自在其中;

自行束脩以上,明确自行的意图则明确束脩的意义,吾未尝无诲焉,理解未尝的人性则理解圣人的无诲

意识交流是天赋使命,教诲是意识逻辑的表达方式,平衡着交流双方的意识自完整,因其强制的表现性不为人所喜。而交流的价值在于达成信息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在人性秩序中流转的,可定义概念不可定义价值。而不收礼不收费就像是没有价值,更没有人愿意来学都懂的道理,收礼收费才被认可为价值,一方面是礼为秩序的运转;另一方面有利益的联动才有专注的感知。夫子是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却不得不用形式主义来召集人,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营销手段。当人们把懂的变成懂得的时候,意识自完整的相适性形成和谐认知的交流氛围,秩序之中,文明自洽,人性会自觉的维护公众价值观,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我在其中,我是世界,是安全的,人性秩序,实用实证,更美好的未来在现在展开。

道德教育是文明的事业,是人对存在的定义,是绝对意识中人性的秩序,所谓者天道仁心,民自有之,民自由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想主义者终其一生都在协调意识和谐,达成天下大同,是劳而无功极其苦心之事,非理想主义者是不合格的,固然也有为名利驱使的博学高才,然扪心自问不会舒适,遇意识的求解也不得所以。苦心之事,当由自得其乐的人来做,之于生存技能的知识,培养专业的感知,那是正经事儿,个人生活幸福是达成理想主义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知识付费的风潮在网上蝶泳,水花颇大,时浮时潜。人们都觉得讲的好啊,这废话有道理啊,但真的学会了什么?上当是学会了吧,却总有下一次。反正讲课的人是赚的盆满钵满,却不肯让人占他半分便宜。其实也不能说什么,自行束脩以上,以学习的热情达成了交情,让别人幸福自己也是快乐的。

《论语》越读越敬畏,那个老夫子说些人们都懂的道理,是人们不愿理解的默而知之,然而在理解之中又总有些言下之意,这部分可进行深层次意识交流的部分,是可讨论的价值。很多事情固然是,人不说,己不知;人说破,则恍然;然事后,悔语迟;单纯的和人说些都懂道理,可能早就听不下去了。道理的逻辑,以意会的语境达成意识交流,然后各自完整。如果是能深入阅读下去,又能补充更多的理解。尽管已不是原生的意识,但在意识交流以内,这个表现方式是合理的存在。还好夫子创立的是学说而不是宗教,还好有讨论的空间,也还好有存在的不必理解。

束脩的象征意向是割舍,时束礼序,人性容留意识,无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