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人生命中最大的问题。现代人往往对此茫然无知,但在古人那里早已参透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进而更能了生脱死,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为了说明生死问题,庄子讲了如下四个故事。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呢?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的呢?还是人为的呢?”右师说:“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是老天生来使就我只有一个独脚,人的相貌都是上天所赋予的,所以可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右师是宋国的官名,是掌管君臣百官教训的大臣,因此他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这点从他的答话就可以看出,美中不中的却是天生的独脚。
那么庄子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什么呢?
天生的,天然的生命就是最好的,哪怕在形体上有所欠缺,只要发挥自己的天性,依然可以做为君臣的教训师。
在庄子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象这样形残却德全的人物。为了说明这点,庄子接着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关在笼子中蓄养,关在笼子中神态虽然旺盛,但是行动却不自在。
这就是在自然中天然的放养和关在笼子中人为的圈养最大的不同。生命为何不自在呢?因为人类已经脱离自然的母体太久太久了。怎么知道呢?庄子接着引出第三个故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三声就走了。弟子问:“你不是夫子的朋友吗?”回答说:“当然。”“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老聃就是老子,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秦失之举,在一般人看来,显然有违世俗之礼,故而引出老子弟子的责问。
但秦失也是有道之人,其举出于自然而然,于是给参加吊唁之人上演了一堂悟道之戏,其实这才是对老子这样得道之人最好的吊唁。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秦失说:“当然。一开始我把夫子当做一般的人,但现在我不这样看了。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那些在哭丧的人,一定有不想吊唁却要来吊唁,不想痛哭而痛哭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违背性情,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此为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秦失刚看到老子,和众人一样把他当作一般人一样看待,故而号哭,三声之后,看到吊唁之人都是拘于世俗之礼,其实并非发自内心自然的哀悼,却是违背自然性情,如何合于老子之道,又怎能算是对老子真心的吊唁呢?
那么什么样才是对老子真心的吊唁呢?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适时来到世间,这是夫子顺时而生;适时离去了,这是夫子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道者,无生故无死;人者,有生必有死。对于有道之人,已然超越了肉体的生死,进入了精神的不生不死,所以能够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于心,因此面对死亡又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所以秦失三号而出。
怎么悟明这个不死之道呢?庄子最后举个实例故事作为总结。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永远不会有熄灭的时候。
指通于脂,指的是人体,火指的是精神,人体有生灭,但是人的真正精神,却是来自于道,与天地同长久,不知其尽也。
惟有悟明此道,方能真正了生脱死,合于自然,解人之倒悬,从而归于帝乡,这个才是庄子的养生之主,养生大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