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歌笑语迎新春。各位听众朋友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为大家送去真挚的祝福,祝福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说到小时候过年,收音机里面播音员春节问候总是萦绕在耳边。

在我们渭南南塬上小时候过年,打扫除、蒸馍、走亲戚、点灯笼……忙碌而有序的过年环节,环环相扣,有滋有味。

谚语上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放寒假后没有几天就到年跟前了。孩子跟着大人就开始大扫除、除尘。也就是把家里卫生彻底打扫一遍,要想是家里更美观点,就是从沟里背点白土回来,和成泥水,在家里室内泥皮墙上均匀涂抹一层,等待干了以后,房子白了许多,这个行为在当地就叫漫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蒸馍是过年的前奏,烘托过年的气氛。先蒸的是包子,为自己家人享用。有的人家里从腊月二十五、六就开始准备包子。包子有韭菜豆腐,红萝卜大肉,韭菜地软,或者糖包子。妈会把各种馅的包子包成各种的形状,便于辨别。老人们说:过年要吃出气包子,把一年受的气都放掉,高高兴兴过年。只有小时候吃妈做的包子,才真的感觉到过年。再蒸馍就是走亲戚用的馍。蒸馍非常讲究,到娘家去拿油角角,到平辈亲戚家拿炫炫馍,舅舅家给外甥送灯拿老虎馍、大(tuo)馍、鱼馍或者鸡娃馍。这些馍一般人做不了,需要老一辈村子上的能人分几天才能完成。

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油灯下,烧了一天的土炕上,屁股热的过一会换个地方。一起听听收音机,或者打扑克赢火柴棒。收音机里面猜字谜和相声。猜字谜,播音员说了:“半边有毛半边光,半边味美半边香。半边上山去吃草,半边身在水中藏。”哥反应快说:“是鲜字。”我说:“哪个xian?”他说:“鱼和羊,朝鲜的鲜。”我怎么没有想到呢?等了几分钟,收音机公布答案就是“鲜”。我们继续积极的跟着一起猜,紧张而激烈。听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扔靴子》《请门神》。至今我都记得:“老太太说:年轻人说话没有规矩,门神应该叫请,不应该说买。于是,年轻人问:老太太,请门神多少钱?老太太说:嗨!就她妈的这个,八毛!”笑得我们前仰后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一起床,穿上大人准备的新衣服新鞋,先放鞭炮,再在大门外走一圈,显摆一下自己的新衣服,捎带挨家挨户的走的看一下邻居们家的春联, “人丁兴旺吉祥地, 富贵平安幸福家”“ 满堂欢乐迎富贵,合家团圆贺新春。”“家业兴旺财源广,日子红火富贵长。”气势磅礴的春联给我们带来了好寓意,带来好年景。

到了初二,女子和女婿带着孩子给娘家拜年,拿的是两瓶酒和二斤猪肉,和早已蒸好的油角角。到娘家说着吉祥的话,喝个小酒,吃着早面午席,天气晴朗,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再泡上一壶茶,谈天说地,小孩在院子里面玩耍,天黑才回家。

舅家给孩子送灯,不是有歇后语说嘛:外甥打灯笼--照舅。一般都给十三岁以下的孩子送,一个孩子拿一对鸡娃馍和一个宫灯笼,宫灯上写着长命百岁,到了十三岁过最后一次隆重的送灯活动就叫满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宵节点灯笼是我们童年最有趣的事情。过去的灯笼都是纸糊的,巧手们做出了宫灯笼、荷花灯笼、白菜灯笼。到了正月初八以后灯笼陆续便在门外转悠。小孩子等着天黑,给灯笼里面放一根蜡烛,蜡烛下面插在一节萝卜,稳定蜡烛不摆动,以免把灯笼烧着。到正月十五晚家里点着鸡娃馍,孩子挑着灯笼在大门外转,月亮正圆,明如白昼,玩伴们挑着灯笼专门到黑暗的地方走,嘴里念念有词:“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然后挑头的年龄大点的会突然掉头跑,吓得年龄小的孩子一边跑一边哇哇大哭,也有可能灯笼就这样着了火。

过年随着灯笼的熄灭也就进入了尾声,孩子们又开始走进了学校,大人们开始忙地里的农活。小时候的过年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没有小车坐,但现在回想起来,过去的年人们过的很实在,过的简单,过的近人情,过的有趣,过的也很快乐。


作者简介

韩向花,渭南市临渭区人,文学爱好者,供职于澄城某企业。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澄城县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