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即轻,还时亦净。”

是这个15岁男孩留在世上最后的八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下这份万字遗书,刘学州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看完刘学州这封承载他短暂一生的遗书,你是否在为这个男孩难过、心痛、愤懑?

刚出生就被父母卖掉做彩礼,四岁时养父母因烟花爆炸双亡,小小年纪开始寄宿制学校,遭校园霸凌,遭老师猥亵,寻亲成功后又二度被遗弃和嫌弃,被亲生母亲拉黑,被亲生爸爸污蔑,被键盘侠“网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在他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而他,在一次次绝望和希望中,他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阳光和善良:将银行卡余额,一半留给老姥姥姥爷,一半捐给了孤儿院。甚至给那些关心过他的人,说了一句抱歉。

然后留下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张开手向着阳光,伸出手却抓不住。

难以置信,一个15岁,努力向上,拼尽全力想要抓住一束光的少年,竟在亲生父母和键盘侠的无情诋毁下,被彻底摧毁了。

深渊在拉他,他凝视深渊、无视深渊、逃离深渊却又被推向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学州曾在微博中写道:“希望有一天可以变成一个普通的小孩,哪怕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远比电影更魔幻,他曾那么努力拼尽全力在烂泥里发光,终其一生也只是想拼凑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到生命的尽头都未曾企及…

他的姥姥得知学州去世的噩耗后,在媒体前失声痛哭:“学州要强,从没跟他爸要房子,都是他爹逼死孩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之前,不知道又有多少网友对这个只有15岁的男孩恶言相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学州的留言区,指责、辱骂、 嘲讽,说他炒作、白眼狼、心机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刘学州父母的“刀”谋杀了他的存在价值,那么网络暴力的“刀”则是将恶意放大,谋杀了刘学州的最后一丝希望。

那些键盘侠

以为这就结束了吗?不,

显然,不仅仅是这些人,还有恰流量的媒体。

刘学州自杀事件发生后,《新京报》就被顶上了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有采访权的大媒,他们当然可以去采访刘学州的生父母。但是,在刊发之前,作为客观媒体,是否也应该采访一下刘学州对于生母的说法有何辩解?

但很明显他们没有。

现在的大媒越来越像自媒体,他们对于流量的追求已经超过了采访真实、客观的第一要义。

想想《新京报》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很多人心中,那可是权威的象征。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拿着新京报刊发的报道,自觉正义的去批判刘学州…

或许,新京报的下一篇正在写站在刘学州角度的报道,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刘学州自杀了。

是的,还没等他们再多恰几波流量,刘学州就被他们的笔给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京报的报道间接或直接地导致了刘学州走向死亡”,这句话一定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里,刘学州从未意识到,其实从他接受采访的那一刻起,灾祸就已经降临。

他说的每一句话,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的每一张照片,都会成为“呈堂证供”,他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公开审视。

可等到他和我们都意识到问题所在的时候,这个15岁男孩已经被舆论汪洋里的藤蔓缠住了他最后一点可能露出水面求救的声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话:“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对于孩子来说,得到父母的偏爱,就像有人撑腰似的,做什么都会变得有底气;相反,没人疼爱的孩子的一生,就像是犯了错误一样,做什么都没有底气,忐忑害怕而感到绝望…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刘学州他曾是多么的渴望爱,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同学的爱,渴望老师的爱,渴望社会的爱。

孩子是因父母而来,不是为父母而来。

既然父母决定带一个小生命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爱。父母即使有千万理由和原因也不应该忽略和忘记这份最真挚的亲情。

只希望这位15岁的少年来生可以有亲情温暖,朋友作伴,举目四望,皆是鲜花盛开,阳光普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