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吃大艺<59> | 吃一口就上瘾,这烤红薯魅力无穷

保定人说的红薯,别的地方又叫番薯、甘薯、红苔、白薯、地瓜、洋山芋等等,各地各有各的叫法。其实红薯或叫做白薯、地瓜什么的,按理说应该叫番薯才对,这个土里生、土里长,土得掉渣的农作物,实际上是个“舶来品”。相传番薯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后来传入菲律宾,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处以死刑。16世纪时,有两个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人,设法将一些番薯蔓编进竹篮和缆绳内,瞒天过海,运回了福建老家,遂种植遍及中华大地。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妥当,“吕宋”就是现如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红薯对他们来说也是“舶来品”,它最早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哥伦布初次拜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红薯献给女王。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红薯,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的。番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对此,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都有有关的记载。多少年来,由于这个舶来品易种易得,售价低廉,人们逐渐淡忘了它在异邦的珍贵和引种的风险,认为这就是自己家产出来的东西,也不再那么珍视,只作为粗粮和饲料看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这个“舶来品”保定的吃法那可是多种多样,生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烧着吃、烤着吃,还可以切成片、晒成干,碾成面烙大饼、擀面条、压饸饹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自己在家里的各种吃法。但其中的烤着吃却走出了百姓家门,逐渐成为了在保定乃至在全国都很流行的行当,保定人给它叫做“烤红薯”。

“烤红薯”应该出自于农家的发明创造,最初的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在农村人们做完饭,灶膛里往往会有还没有燃烧彻底的柴灰,为了利用这些余热,就弄几块红薯埋在里边,等吃完了饭,从灰中扒了出来,红薯就已然熟透,外边黑红黑红的,剥开里边却是红黄相间,香甜扑鼻,马上就成了孩子们争抢的美味零食。由于“烤红薯”有着独特味道,着实让人喜欢,后来也受到了“没见过世面”的城里人的青睐,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至今仍然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老行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吃完早饭,烤红薯的师傅把炉子放到小车上推到人多的位置,然后把红薯放到炉子内,炙热的煤火慢慢地就会将它们烤得金黄,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时的勤加翻动,这样才能使红薯烤得均匀,不至于把红薯烤得一边糊一边生。等红薯烤好了,卖红薯的师傅会拿出来放到炉口的四周,那香味会四散开来,也不用吆喝,那甜美的味道就是最好的宣传。路人闻到这香甜的味道,就会不由自主地聚拢到这里来,有的买上几块,那是要带回家给亲人们共同享用的;有的买上一块,刚转身就会迫不及待地剥开外面焦黄的皮,吹着热气就吃了起来,那整个的就是一个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薯不仅是健康食品,还是祛病的良药。《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使人长寿少疾。”《本草纲目拾遗》说,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金薯传习录》说它有6种药用价值:治痢疾和泻泄、治酒积和热泻、治湿热和黄疸、治遗精和白浊、治血虚和月经失调、治小儿疳积。《陆川本草》说,红薯能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经这些中医大师一说,这红薯效用还真是不可小觑。

原来看着不起眼的红薯竟然有这么多的益处,怨不得在美味佳肴可以敞开口吃的今天,人们还是对它念念不忘,在街上办事、散步之余,总有人要买上一两块一饱口福,也使“烤红薯”这个保定老行当还时时出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道路两旁,成为城市中独特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