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广州路上车水马龙。赶去儿童医院的父母,拖着孩子匆匆赶路。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门口,穿过马路,深入君临国际旁的狭窄小巷。七拐八拐后,豁然开朗,一个热闹的居民区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豆菜桥。
▲老旧的居民楼门口,一眼就能瞥见二楼欣欣向荣的绿植盆栽。
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的人,很容易产生“马冬梅”式的记忆——“豆芽菜?”“什么桥?”
相传,宋朝时期,附近还是一片豆菜地,周围还有一座小桥,“豆菜桥”的地名由此而来。
▲豆菜巷与豆菜桥相连,这一片曾统称“豆菜桥”。
在繁华的鼓楼区,豆菜桥是个独特的存在——屋房低矮,岁月斑驳,但这里的生活平淡却又鲜活。
豆菜桥,鼓楼的B面
东起豆菜巷,西至上海路,豆菜桥的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遛个弯的距离,直达新街口和五台山,进可时尚,退可文艺。除此以外,左拥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右抱金陵中学,还和南京大学隔路相望。
▲豆菜桥的居民,早就习惯了伴着学校早操广播,开启一天新生活。
尽管如此,这里的日子很慢。抬眼望去,东家的床单,西家的被子,在阳台上花花绿绿晒了一片。
街坊邻居在买菜的路上相遇,热络地停下脚讨论起当天的菜价。趁着天气好,巷子里的阿姨,仔细挂起自家过冬的宝贝腊肉。
▲腊肠腊肉一亮相,总觉得过年也就不远了。
仔细瞧,紧密挨着的小楼间,还点缀了几座古色古香的独门大院。
门口的牌子显示,豆芽桥44—46号建筑,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高级花园式住宅。阳光下,院子里红彤彤的果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格外显眼。
▲没走几步,又看见一座空荡的二层小楼,红色砖墙无声宣告着往日的喧嚣。
在平淡美好的今天,很难想象豆菜桥承载的沉重过去。
军旅作家徐志耕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写到,豆菜桥28号曾是“回民掩埋队”的队址,队员们冒着危险,掩埋了众多被日军屠杀的同胞尸体。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经历过伤痛后,平平淡淡的每一天,都显得难能可贵。
豆菜桥,老底子美食
在南京,人气小区周边一定缺不了美食环绕。
豆菜桥的小吃集中在东半段,数量不算惊人,但个顶个都是拿得出手的老底子美食店。
▲每天清晨,豆菜桥早餐的香气会扑面而来。
金友记
七家湾的名气如雷贯耳,但豆菜桥人更认准家门口的金友记。
从2001年开到现在,金友记壮大到三大间店面,冬吃锅贴,夏嗦凉皮,全年供应馄饨、砂锅、牛羊肉汤……就俩字:绝摆!
▲金友记的一家人各司其职,卖着各类早点小吃。
一早,门口的大圆锅滋啦作响,裹着菜籽油的锅贴金灿灿的。
刚出锅的锅贴,一定要配上店里的辣酱和香醋,咬上一口,外酥里软,焦脆的口感之外,牛肉汁水都要爆出来,香气和热气溢满口腔。
赶时间的上班族,还喜欢在一旁买上一份杂粮煎饼+油条。油条的个头极大,沾满芝麻粒,让煎饼又平添一份香气。
▲做着邻里生意,店里的人麻利且和气。
夏记酥烧饼
金友记忙得团团转,对面的夏记酥烧饼也没闲着。
老板擀面,老板娘收银。热乎的缸炉上,摆着形状和口味各异的烧饼。
▲听说这家小店比金友记开得还早。
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技巧,夏记的口味扎实又朴素。
鸭油烧饼层次分明,咬上一口,酥到掉渣又嚼劲十足,面香与芝麻香在嘴里交融。梅菜干饼,则是增加了一份清爽的小菜香。
▲一块鸭油烧饼,是汤汤水水的绝佳搭档。
豆菜桥面条店+阿强卤菜
当然,开了多年的不止这两家。豆菜桥面条店,一碗三鲜皮肚面,让太多人念念不忘;肉汤三鲜馄饨,更是打开了附近居民的味蕾。
相比之下,阿强卤菜还显得太年轻。不过,作为小区楼下的卤菜店,它的人气也在节节攀升。
▲在南京,没有卤菜店的小区是不完整的。
这些日常又美好的味道,让走出豆菜桥的人不时怀念。
绕出豆菜桥的小巷来到上海路,人来车往,匆匆忙忙。
但在鼓楼的深处,有这样一片地方,人们关心一日三餐,关心家长里短,安安静静过着平淡又充实的小日子。
在这里,生活真实又可爱!
撰稿、摄影 ‖ echo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