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善寺石窟位于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规模续建。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2001年06月25日,慈善寺石窟作为隋、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史载,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六月五日夜,慈善寺新佛堂开光之日,就有灵光映现,并绕梁三圈。六月九日,天降银屑天花,舍人崔君德用金钵奉给皇帝御览。慈善寺崖壁间的石佛像,工巧妙绝,是唐永辉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836年)慈善寺佛舍遭大水毁坏,后多次修复。现保存有三大窟,四十余尊造像,南北两大窟主佛均高4.5米以上,所存造像,圆润丰满,工巧绝妙,时代风格鲜明,是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艺术精品之作。

据《麟游县志》载,石窟包括北、西两座洞窟及附近崖面佛龛。西窟约高5.6米,深2.56米,窟顶较平,造立佛一尊,高4.5米。北壁有尖拱形的佛龛一座,内雕一佛二菩萨,西边雕胁侍。佛、菩萨均头戴宝冠,上身赤裸,佩戴璎珞、臂钏和锦带,下身系裙,轻柔飘洒。南壁有小龛一座,内雕一佛二弟子。北窟深6米,窟顶呈孤形,造佛像三尊,洞壁上雕佛龛两座,南龛内雕立佛一尊,北龛无佛像。附近崖面雕佛龛五座,呈平面方形,每边只有1米余,龛内各雕造像一至五尊不等。

慈善寺石窟所雕佛像,头部稍大,肌肤丰满,神态完美,裙带衣纹流畅,刀法简练有力。根据其造型、衣纹、装饰看,与麟游县城西南百尺崖摩崖造像基本一致,属唐代初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