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业、做练习题等是每一名在校学生每天要面临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练习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更是深入学习、提升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然而,同样是练习环节,看似都在刷题,但学习高手和普通学生的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初三和高三阶段,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刷题,毫无技巧可言,陷入低效的“题海战术”里,而对于有心的学习高手来说,不仅是有章法地进行练习,而且效果最佳。这些大多数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章法”,就是高效的练习方法和层次。
第一层,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结构化练习法。
“题海战术”是面对当下教育体制下的中考、高考,每名中学生都不能放弃的策略,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前去刷题,但收效却千差万别。问题就出在练习技巧上,大多数学生毫无章法或单纯地刷题收效甚微,解决的方案就是结构化练习法。
这是结构性思维在练习环节的应用,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整体框架,有主次、先易后难的顺序,针对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和练习题进行集中练习,做到烂熟于心,甚至看到此类型题几乎本能地猜出答案,然后再进行更高难度的练习。
例如,曾有一位初三学生前来咨询,他最大的疑惑是,自己做了几十张数学模拟试卷,成绩却提高得很慢,成效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同时,他也承认一张卷子做完后,出现的错题一一订正后,就开始下一张卷子的练习,没有深入地思考。
这是典型的低效“题海战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没学懂”的知识点,看似做了几十张卷子,但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建议他按照结构化练习法,不再做整张卷子,每天利用2小时专做某个类型题,直到这个类型相关的题型全部吃透为止。
该生按照此方法进行了一个月的练习,数学成绩提升很快并始终保持在135分上下。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逻辑性越强的内容越适合此方法。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和政治,但以记忆为主的英语和积累为主的语文不太适用。
当然,由于初一、初二、高一、高二阶段,学习进度较快,内容也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结构化练习,但在单元小结、期末考试阶段,可以通过此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入初三或高三复习阶段则是结构化练习法的天下,效果最佳。
进阶层,分层处理练习法。
许多学生都会有这么一种体会,经过单元复习、期考复习阶段,尤其是初三和高三复习期间,基础题型的练习已经比较熟练时,再向上突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犹如“瓶颈”一般,这也是学习高手和中等学生的分界线。该如何突破呢?
比较快捷有效的就是分层处理练习法。首先,需要增加练习题量,方便查漏补缺。可以通过教辅材料和试卷,找出大量的练习题,大约是平时作业量的2-5倍,以大量看题,小量做题的方式进行突破,既保证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又能找出漏洞。
其次,分层处理。按照结构化练习将这些题大致分为两层,第一层,看完题目能直接得出答案,或者立刻有清晰的解题思路的练习题,一带而过不用做;第二层,需要思考才能得出答案,或者没有思路的练习题,都需要动手尝试、刻意练习。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避免陷入无效的“题海战术”中,那些早已练熟于心的练习题不再做,不仅减少重复率,更加全面地挖掘和弥补知识漏洞或空缺,而且速度提高几倍;同时,“见题量”是原来的2-5倍,做题的效率提升50%—90%。
虽然分层处理练习法成效大,但风险也大。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极易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即一道题看上去是会的,便匆匆看下一道题,但实际上这道题并没有真正掌握,甚至是错过了搞清模糊知识点的机会,失去了分层处理的意义。
解决的方案是,必须对知识点、解题技巧和步骤的认知极为清晰,不能有丝毫模糊和犹豫的感觉,以看到题目时,大脑随即出现详尽的解题步骤或关键点为准。否则,就要放弃侥幸心态,认真地练习一遍,因为做出来的答案不会“自欺欺人”。
当正确使用分层处理的时候,大脑会高度集中、快速运转起来,是典型的高强度用脑。同时,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快速而有效地突破学习上的“瓶颈”,冲至中高等水平,甚至接近学习高手的水平。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