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由国家老年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AD外周标志物检测和早期干预联盟、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FRZ)中国中心主办的“2022年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防治学术会议暨‘榕树花’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京线上顺利召开,来自国际上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13位顶级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进行前瞻性的技术分享,共同展开了阿尔茨海默病(AD)技术领域的深层次对话。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梁京教授受到大会邀请,通过远程连线与线上嘉宾进行了AD基础研究领域的先进理论及药物开发的相关主题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彪教授,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朝东教授,联盟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王蓉教授,美国圣约翰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汤艳清教授、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郭起浩教授、广州医科大附属第二医院神内科副主任刘军教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俊教授等AD领域国内外专家。

在此次会议上,梁京院士介绍了她的团队在AD基础研究领域中针对神经元退行性改变提出的“抑制神经受体-导向/支撑蛋白理论”,以及在AD药物方面的系列研究进展。

“抑制神经受体-导向/支撑蛋白理论”:

梁京院士师从“世界抑制神经受体之父”、美国加州大学Richard W. Olsen教授,从大脑抑制神经受体出发,发现大脑神经元传导功能和抑制神经受体(GABAAR)有着重要的联系。进一步的研究确定了抑制神经受体表达故障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细胞线粒体损伤,能量(ATP)下降,从而使大脑中导向/支撑蛋白(Gephyrin)数量减少,当减少到50%以下,抑制神经受体表达下降,从而导致神经元功能的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认知水平下降、睡眠障碍、抑郁等情况。

梁教授在会议中强调,睡眠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睡眠障碍,会引起免疫系统失衡,抑制神经系统受损,抑郁症及认知障碍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D创新理论——“抑制神经受体-导向/支撑蛋白理论”

AD药物的系列研究:

梁京院士团队在“导向/支撑蛋白理论”的支撑下,经过长期研究在植物中发现了多种小分子黄酮类化合物的组合,将其命名为“D-黄酮”。D-黄酮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数据表明,D-黄酮能够修复大脑线粒体,增加导向/支撑蛋白,加强抑制神经受体表达,使大脑神经网络恢复正常,对睡眠障碍、抑郁症、认知能力恢复有很好的临床效果。D-黄酮还通过了长达6个月的长期毒理实验、药物PK实验等,证明了其无毒无害,无副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黄酮在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部分实验结果

此外,梁京院士在会议上也为大家分享了2021年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288名志愿者数据采集发现,压力水平、睡眠时长、手机依赖,以及睡醒后情绪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同时发现,使用smarto-one可以在改善睡眠、缓解压力、提升睡醒后情绪和降低手机依赖方面有显著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D新药研发的产业化

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假说之“抑制神经受体-导向/支撑蛋白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基础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内的关注和认可。业内有专家评价该理论是为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原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以此理论和D黄酮研究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实现科研产业转化——知识产权注册、一类新药的研发、脑神经营养膳食补充剂研发及生产。例如美国的“Smarto-One” 、“MORNING RECOVERY”,中国的“ReSMARTO 1”、“睿健SMARTO 1”、“特醒”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D黄酮研究为基础的产品转化举例

同时,美国南加大药学院(FRZ)中国中心及梁京院士团队也将与联盟保持高度的合作关系,进行更多深入、友好的学术交流,共同为降低AD患病率、提高老年人口素质、实现健康中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