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的鸟类调查专家在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调查时,于公园的保育区生态浮岛附近发现了54200多只骨顶鸡,这创下了苏州市有史以来栖息骨顶鸡数量的最高纪录。专家表示,在第26个世界湿地日(2022年2月2日)来临之际,数万只水鸟与苏州人民共享太湖的景象,是对今年世界湿地日主题“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诠释。

去年1月,鸟类调查专家在同样的地方发现有约15000只骨顶鸡,时隔1年,这个数字增加了两倍多。为何有如此庞大数量的骨顶鸡群出现在太湖边?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苏州太湖实行太湖生态岛建设、退渔还湖、鸟类栖息地修复等一系列湿地生态恢复措施,太湖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太湖湖滨湿地公园作为苏州市最早一批国家湿地公园之一,秉承了全面保护的发展策略,将鸟类作为生态修复的指标性物种,对环境进行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维护。截至2022年1月,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已经监测记录到了195种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黑鹳、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鸳鸯、花脸鸭等共计28种珍稀鸟类,成为了苏州地区鸟类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是吸引大量骨顶鸡前来的重要原因。

专家表示,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的标准5:“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20000只或更多的水禽的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因此,太湖湖滨湿地公园的这片湿地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对水禽栖息的重要性已经具有国际意义。

《2021苏州市湿地保护年报》显示,2021年,全市新增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15613.25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从64.5%提升到70.4%,湿地保护率从50.8%提升到55.4%,两项指标均上升至全省第一。过去一年中,苏州湿地修复成效显著,昆山天福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修复项目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太湖湖滨和常熟南湖2个湿地公园入选全省“最美生态修复案例”。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历时10年观测记录编写的《苏州野外观鸟手册》发布,获得“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荣誉。

依托太湖湿地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苏州不断优化全市湿地监测网络,布局100个鸟类监测区和20个水质监测区,长期开展系统化湿地生态监测与研究,2021年全年采集数据达700余万条,系统分析湿地变化,科学指导湿地保护。太湖定位站在全国190家定位站评估中,连续3年考核优秀。我市还建成了苏州太湖湿地全天候鸟类监测管理平台,在环太湖布设鸟类生物多样性观测点27处,将热成像摄像机和可见光摄像机采集的影像数据,通过AI智能算法,计算鸟类的数量。同时可以24小时全天巡逻拍摄画面,为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智能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关链接

骨顶鸡

骨顶鸡是鹤形目、秧鸡科鸟类;体长约40厘米,头具白色额甲,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两性相似,杂食性,主要吃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嫩叶、眼子菜等。骨顶鸡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非繁殖期喜集群栖息,在秋、冬季最为明显。骨顶鸡是苏州地区常见的冬候鸟,夏季会有少数在太湖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