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落地,在减轻学生学业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倡导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学生放弃以学科辅导班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而以学校为学习中心,致使相当一部分中低等程度的学生不会学习,成绩下滑严重。

那么,以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双减”在关闭学科辅导机构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减负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减少考试频次、学校排名等等,让学生无法全面判断知识掌握的情况,无的放矢、学习效率低下。

“双减”政策给了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中心的机会。

细心的家长可以发现,“双减”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反映在学习成绩上,变化最大的就是大部分中低程度的学生下滑得十分明显,但一些以往成绩就很优秀的学生依然保持着优等的位置,且同一班级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这些学习优秀的学生除去具有“天赋”的一部分外,绝大多数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排斥外界影响的能力尤为突出,彰显独立自主。这再次证明了“以自我学习为中心”模式的优越性。

再试想一下,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不再敦促学习,甚至上课睡觉也没人管你;老师上完课就走,一学期也认识不了几个学生;一周内除了上课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由的时间。同时,图书馆的大门始终敞开,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然而,中考、高考让学生早已习惯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缺乏宏观审视学习和构建基础学习框架的自主学习能力。进入大学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出现逃课刷剧和玩游戏,考试临时抱佛脚等等现象,甚至荒废学业,被学校退学。

这些都与中学和高校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连接有直接关系。尽管大多数大学生都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逐渐进入“以自我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自学能力、自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强,但创新性思维已过早地被泯灭。

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学生从小就注重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不仅在中学得心应手,到了大学更是如鱼得水,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欲望达到了巅峰,不仅人生道路越走越顺,而且成为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才是“双减”的真正目的。

“双减”政策落地后,该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

了解“双减”政策背后成因,大部分家长依然采取过去“撒手不管”,将学生的学习交给学校,而学校减负后,学生的成绩大都下滑厉害,一些家长开始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更多的是茫然和无从下手。那么,该怎么做呢?

首先,坚定“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从以学校为中心转换为以自我学习为中心是一件让人恐慌的事情,尤其是没有外界辅助的情况下,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很可能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这个迷失期会很长,很难进行调整。

特别是最初的几个月可能出现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的现象,以至于产生动摇,选择“止损”,拒绝以自我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试错空间”,只要学生在此时期开始高强度用脑对待学习,支持和鼓励就是坚定信念。

其次,从增加考试频次入手。学校减负让学生全流程优化的测试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地发现遗漏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找一些测试卷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完成,对出现的问题展开针对性钻研后,再测试,直至全懂。

更加实用的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听课、看辅导书、做练习和向老师、同学请教等,对某个知识点或题型学习后,采取口述的方式进行测试,就像给人上课一样,大声地、大声地、大声地,(重要的事情说3遍)将该知识点或题型叙述一遍。

一旦口述不顺畅或者干脆不知该如何讲解,说明对此知识点根本没有掌握,就要重新学习和做题;如果卡在某处,也说明掌握得不牢固,再次重新学习。这让知识点的考试频次,从过去几周一次变成现在一天几次,一下子提高了10几倍。

这个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效。进入中学,可以找一个程度相当或较高程度的学生作为讲解对象(低程度的学生无效),对方提出的疑惑,你解答不上来的就是遗漏的知识点。总之,从增加考试频度入手,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