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电影。

作为九大艺术之一的电影,需要创造者,需要欣赏者,也就是观众,双方来共同创作出一部电影的价值。在创作层面,电影的制作过程极具个人化,会融合创作者对电影这种艺术、对世界、对人文、对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电影类型,以及,同样的电影类型,也因为创作者的不同而风格迥异。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为科幻片类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斯皮尔伯格为了完成库布里克构思多年而未竟的《AI人工智能》,拥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

库布里克精神中对未知世界、科技对人性的冲击这些层面的认知,是充满恐惧而怀有一种悲凉情愫的。到了《AI人工智能》中,这些悲凉消失殆尽,成为斯皮尔伯格一贯的朴素人文——爱的力量大。

1000个人心目中有1000个的《哈姆雷特》。作为创作者如此,作为观众也是如此。

一部电影的好坏,每个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同样和每一个观众对电影、对世界、对人文、对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圈层的人群,对电影讲述的故事,所营造出来的情绪而所形成的极具个人化的情感碰撞,都是千差万别。

辐射

这才有了讨论一部电影好坏的样本参照。

电影是需要评论的。

电影在被创作者创作出来,和受众接触之后,诚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对一部电影好坏的评断,如上所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评判标准和态度。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经历过百年多的发展,直到电影工业化的今天,电影作为一件人类艺术这一特征之外,已经同时具有了作为一件产品的特征,从而能够进行一系列电影标准的检测评判。

对于电影,特别是更为类型化的商业电影,除了每个观众形成的各自主观情绪之外,故事节奏的起承转合、人物角色的性格转变行为推动逻辑、镜头画面调度设计,电影工业都有一套严格而规范化的标准,来评判一部电影完成度的好坏与否。

电影工业正是有了这样一套成熟而规范的产品标准,才能在一个工业化的框架内,来促使创作者来制作合乎基本质量规格的电影。从而避免产能资源的浪费,维护健康的电影市场(电影制作生产层面和受众观众市场层面)。

当然,电影既是产品,也是艺术。在保证基本的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发挥创作者的灵感和创造性,才会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艺术精品。

电影《狙击手》由张艺谋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背景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们发掘出来的冷枪运动。英雄们用小米加步枪建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就直接开赴朝鲜战场,和当时美军为首的联军进行了一场“出圈”的战争。

先烈们还是小米加步枪,联军的飞机大炮对我们就是碾压式的存在。春节档另一部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故事背景也是类似。充足的给养、一道水门桥体现了联军极高的工业化后勤能力,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只能血肉相搏。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冷枪运动,就是我们的战士们发明的避其锋芒出其不意的战术。

张艺谋导演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擅长多种题材和类型,为我们奉献了诸多电影精品。《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经典代表作品)、《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小说)、《我的父亲母亲》(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英雄》(中国电影市场商业化开篇)等等。张艺谋导演善于从现实题材素材中挖掘电影故事,《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幸福时光》等,甚至怪兽题材的《长城》、《金陵十三钗》,以及这部《狙击手》都有真实素材投射的故事根基。

张艺谋导演打开了中国商业化电影的大门,在迅猛发展的商业化市场大背景下,也带来了诸多类型化很强的商业电影,除了《英雄》、《长城》、《狙击手》之外,《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秒钟》、《归来》、《影》等等。但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特点。甚至在几部极具话题性的类型商业电影的内容层面,越来越跳脱而失于一部电影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完整性。

艺术层面的形式化,产品结构的缺失,成为近年来几部在市场上面世的张艺谋导演电影的突出问题。

电影《狙击手》时长96分钟,通过一场中美狙击手的小范围战斗,围绕一份情报,辐射了影响整个抗美援朝的最终战局,很有以小见大的设计构思。影片中的双方对决,也展现了我志愿军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和同志情谊。

内涵

《狙击手》有一个很好的影片构思和情感内核概念,但在这96分钟的呈现创作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电影《狙击手》的结构“工整”、形式化得令人发指。战鼓一敲枪炮乱响,长号一吹矫情催泪,打一下哭一鼻子,整部影片的节奏简单但极为形式化的外化出来,而无视了一部影片最基本的节奏。

这样的影片节奏齐步走设计,自然影响到了人物角色、行为推动逻辑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情报员身上有情报、情报会左右整个朝鲜战争的战局,这个决定这部电影故事的“戏核”,是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长之后,在同志们的争论中,想当然的拔高出来的,才能继续推动剧情。

这个“戏核”之前一直被忽视了,即便此时再提出来,接下来的故事大厦也宛若沙地上盖房,欠缺了故事的根基。即便行至故事结尾,用情报的存在强化了行动的有意义,但已经对通体影片和角色的前期塑造早已是亡羊补牢。

也因于此,前期我志愿军战士们的行为的动因,也就欠缺了更为坚实的支撑,欠缺了说服力。

孩子在战场上反复出现时的目的性不明和飘忽、双方对战时盲目的主观性和极为乐观的幼稚行为,和残酷的战争环境更是尴尬。

影片结构、角色的行为动因,一部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的坍塌,已经让这部电影丧失了作为一部电影产品的完整性。

96分钟的时长,工整到令人发指的齐步走外化节奏,有限场景下故事的局限性,再也没有更多细节来对角色进行细致化塑造了。孩子嘴里被封口的布条,难道是借鉴了诸多古装神剧中早已被玩烂的梗?让大家再玩一遍?

电影需要接受批评和鼓励,只是希望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