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快结束了,你走亲戚了吗?不管你有没有去,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走亲访友,已成为普遍现实。他们远不像上一代、上上一代那样,把亲戚朋友间的走动看得那么重要且必要。甚至,有不少人把走亲戚这件事看成是“无效社交”。

先不谈这种现象是好是坏,简单总结以下几种原因,看看你会认可哪一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一条,传统农耕文明下的互助型社会形态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必然会导致原有社会形态下社交行为的凋零和式微。

在以前,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分工不够明确,社会供给也远远跟不上需求,大众的经济水平也普遍低下,买台电视都要请人帮忙,摆个宴席也要劳师动众。在此前提下大家想要维持对生活各类需求的相对满足,就必须互帮互助,而互助互动的对象,当然是以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为最佳。

比如,在以前谁家盖房子,自己是很难独立完成的,这个时候亲戚朋友邻居街坊的作用就开始显现了。缺点砖头堂哥家有,少点水泥表弟家借,二舅会木工可以帮忙做门窗,三大爷是泥瓦匠可以带着大伙砌墙。就这样,单打独斗无法完成的建房计划就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后,那些来帮忙盖房子的叔叔大爷、堂兄表弟们谁家里要是有个啥事需要帮忙的,今天盖房的这家人肯定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忙,这就是老百姓说的“还人情”,既是义不容辞,也是理所当然。

亲情友情的价值和意义就在类似的盖房事件中得以体现,并得以进一步巩固,进而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能够抱团面对困难,抵御风险,是群体之间协作互助、稳定关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意义。当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各种供给和服务越来越丰富,大家的经济状况也足够独立,足以单独解决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时,这个基础就会变得脆弱,为此所付出的维系成本即使并没有真正很高,也会让不少人觉得划不来或者不情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没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和话题,只有尬聊和死亡拷问。

在不愿意走亲戚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离开家乡在外地读书工作的。因此,这部分人和老家亲友之间的交集往往都集中在18岁以前。

在这之后大家彼此之间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不同。见面时要么追忆陈年旧事,要么发现彼此三观不同,最后导致大家交流都变成了流于表面的尬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尬聊更可怕的是某些亲友之间没有尺度的死亡拷问,比如你工资多少存款多少,有没有女朋友准备啥时候结婚,为啥还不要孩子准备啥时候生?这些问题在亲友尤其是长辈的眼中认为是正常的,觉得是在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关心。

但在年轻一代的人眼中,尤其是面临各种压力,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年轻人,则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干涉自己的私事,缺乏分寸感。即使明白亲戚的询问并无恶意,但心里还是会有不舒服,甚至觉得烦。

因此,逃避走亲戚的心理就会慢慢滋生。那种场景想想都让人觉得如坐针毡,不少人选择尽量避开这种亲戚间的走动,其实并不难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生活不易,取悦别人委屈自己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当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平时忙着通勤、上班、加班,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身体也长期处于疲惫甚至亚健康状态,好不容易有个长假,身体和心理都想给自己多争取点完全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

而到处走亲戚,还要讲各种应酬的场面话,劳心又劳力。有些不能不走的亲戚,也大都是蜻蜓点水,应付一下。几乎没人再像老一辈那样,一天只走一家亲戚,聊天、吃饭、喝茶,大清早出去,大晚上回家。而现在的人走亲戚,恨不得一天走10家,礼物放下后,简单寒暄两句就去赶下一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时工作应酬已经够忙够累了,实在没心情没精力没意愿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平时并没多少交集的亲友互动上。在如今社会,除非你有明确的目标和特殊的动机,那些“取悦别人、别扭自己”的情怀越来越少,哪怕是在所谓的亲友之间。

当今时代,很多人让自己愉悦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让别人愉悦呢?不管是自己开心,还是让别人开心,本质上并不只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能力。太多人把这种能力当成了态度,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上述各种社会和个人因素,今天不少亲朋好友间的相互走动,质量和体验都远没想象中的那么高,以至于这种传统的情感维系的方式越来越被敷衍、甚至越来越不受欢迎。

还有不少人一边抗拒这种亲友间的走动,一边又常常感慨,“现在的人情味越来越淡了”,这其实是一种既纠结又无解的矛盾情绪。但不管怎样,这种随着社会形态和生活节奏的改变所伴生的社会现象大概是无法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