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期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一定是北京冬奥会,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刷屏朋友圈。浪漫的冬奥会开幕式、激动振奋的竞赛项目、“顶流”冰墩墩风靡全国。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激动人心的比赛现场,也闪耀着不少南京高校校友的光芒。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几十名校友,把脉气象风云,为赛事保驾护航。

服务冬奥,22名南信大校友坚守张家口赛区气象中心

气象和冬奥有啥关系?据悉,气象预报是冬奥会赛事的“发令枪”,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冷”,那气温是否越冷越好呢?

“冬奥比赛70%以上都是户外的比赛,寒潮、大风、低能见度以及温度都是影响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天气因素,一是影响运动员的安全,二是可能会影响运动员比赛的成绩。”冬奥气象中心首席气象官曲晓波解释。

专家表示,风力风向对于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运动员的安全和空中姿态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能见度则会影响运动员、裁判员的视线,是决定高速滑行项目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还有,一旦出现自然降雪,雪道需要及时清理,否则会影响比赛。总而言之,气象状况直接决定着冬奥比赛能否安全顺利进行。

△预报员清理被雪覆盖的气象观测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报员清理被雪覆盖的气象观测站

面对复杂山地气象精准预报等国际公认难题,北京冬奥申办成功后,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了筹备工作,组建气象服务核心团队,在以往人迹罕至的陡坡、山顶布下精密气象监测网。目前,包括赛道气象站在内,3个赛区里建成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加上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形成了“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

据介绍,服务于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的专职预报员,总计52名。从2017年开始,这些预报员每年冬天在赛区开展实战训练。而在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中心,团队一共35人,其中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就有22人。

探索山谷冷池效应,多年的实验让预报服务更有底气

南信大2006届毕业生徐玥负责越野滑雪项目的场馆预报。越野滑雪被称作“雪上马拉松”,其赛道盘旋在山坡和山谷之间,冷池效应明显。“这种山地小气候的预报与平原或城市的天气预报截然不同。”徐玥举例,尤其是日落时山谷气温下降得较快,有时一小时能降温4℃至5℃,导致夜间山谷气温比山顶气温还要低,形成冷池。

为了提供更好的气象支持,3年前,团队便开展了一系列冷池试验,在山坡上放置了多个温度计,连续观测数月温度变化,制作了冷池环流模型。团队还组织队员进行培训,系统学习山地气象学知识,进行山地局地小气候实地观测试验。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积累和理论研究,团队对整个山谷的局地气候特点和预报服务更有底气了。

雪中观天,为冬奥赛事保驾护航

郭宏是冬奥和冬残奥会气象服务团队队员、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现场气象预报员,2012年从南信大大气科学专业毕业。

为了做好场馆造雪工作,郭宏和同事每日给山地运行团队提供气象预报产品,严密关注场地气象实况,认真分析造雪窗口期,不断与山地运行团队人员进行沟通,给出每日适宜造雪的时间段,以及未来几天的温度变化情况。

郭宏说:“我越来越意识到气象对于冬奥会雪上项目的意义,场馆运行团队十几个领域,上千工作人员全部围绕体育竞赛领域开展工作,而气象是赛事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2011年毕业的钱倩霞是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的预报员,这是她加入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团队的第四个年头了。每年冬季,她都会与队友们一起参加冬奥会河北赛区气象服务团队驻训。驻训期间,他们经常往返于云顶山脚和山顶之间,体验着各种天气。

△钱倩霞的工作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倩霞的工作牌

钱倩霞说:“崇礼的冬天很美,但我们无暇观赏美景,而是在比赛场地专注地感受着风和体感温度的变化,记录下相关数据,并通过记录天气的变化,分析难点、积累资料。”

连续几年的驻训,以及驻训期间参加在崇礼举办的赛事气象预报,钱倩霞最大收获是对冬奥会赛时如何做好对运动员、教练员、会务等人员现场服务有了更精确的认识。她说:“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家国情怀,尽最大的努力,为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