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淼淼,山峦巍巍,清澈的河水从村庄穿流而过,倒映出青砖黛瓦……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充分发掘古迹之美。目前,淮安1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2个村庄被认定为江苏省传统村落,文化的充盈让古老的村庄越发熠熠生辉。

系统筹划定蓝图。淮安传统村落保护不搞“一窝蜂”,而是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市、县(区)、镇、村四级联动,对全市农村地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进行摸底,全面了解传统村落状况。各县(区)、镇根据本地实际上报专项保护需求,市级层面在全面摸底、县(区)上报的基础上,经由专家论证,制定全市传统村落保护方案。涟水县唐集镇月塔村,村内有宋代古塔,为国家级文物,考古价值极高,但不远处就是镇工业区,面临保护难题。经过多次调研走访,最终划定月塔村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片区内,着重修缮,保持古塔原生态;片区外,加强绿化、道路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在进行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保证村内企业正常运转,使得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向而行。

因地制宜谋保护。淮安鼓励各地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对历史遗迹实施适度的保护性开发。淮阴区马头镇太山村历史遗存众多,当地修缮三闸遗址、枚乘故里、清口枢纽、漂母祠、石工头与石碣碑等遗迹,在配置保护措施的同时,邀请省内专业机构对村庄进行优化设计,完善生活设施、提高宜居水平,建设水工文化基地、百香园等与遗迹配套项目。淮安区平桥镇九洞村因京杭大运河而生,村落依渠而建,村中明清淮式建筑特色鲜明,颇具历史价值。当地发掘运河文化资源,围绕九涵洞、潘家祠堂、潘埙墓遗迹打造文化景观,将九洞村建成文化氛围浓厚、风光优美的省级传统村落,积极探索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相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发声的新局面。

以人为本促发展。淮安传统村落保护重在“引人”“留人”,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场景,是人们心中最难忘的乡愁记忆。金湖县塔集镇高桥村黄庄全力保存农耕文化的火种,建有农耕文化展示馆,通过布展农耕工具、唱起秧歌、观赏“香火戏”等,唤起游客久违的回忆,而当地百姓则收获一份富足。盱眙县黄花塘茶场地处大别山余脉大雨山区,当地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种植远近闻名的“雨山茶”。当茶文化渗透进村庄的每个角落时,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则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致富。周边群众以前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的茶园里就能挣到钱,日子越来越好。

传统村落保护关乎乡村振兴战略,淮安将深度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大运河百里画廊、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带建设相融合,支持各地活化传统村落资源,让古老的村落成为激发乡村生机和活力的全新“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