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念
冬奥会开幕式不仅再次让国人收获了满满的民族荣誉,也让「国师」张艺谋又一次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无独有偶,《狙击手》作为春节档几部真人片中映前预售最低的一部,却获得了整个档期的最佳口碑,并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在档期的后半程实现了逆跌,稳中有进,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3.8亿,后劲不小。
一时间,可谓是双喜临门。“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艺谋”的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开始发挥强大的智慧,有人做出了“谢谢emo”的表情包,有人赋予了“老谋深算”一词全新的注释。言行之间,都是对「国师」深深的尊敬和感谢。
是的,人们常说如今的张艺谋多么高产,作品质量多么高,甚至多么“工作狂”,但却时常会忘记,这已经是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了。且不论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种种贡献,就凭“双奥导演”这样的荣誉称号,国内就找不出第二人。
如此德高望重的老导演,却时刻秉持着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过往的所有辉煌成就,已经属于历史;而在面对误解时,他也不做过多回应。对他来说,创作才是最大的事情,是需要为之付出一生的事情。光这一点,已经是国内的青年导演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
超越
张艺谋的赚钱吗?
张艺谋拍了那么多电影,他真的赚钱吗?
电影
如果仅从票房来衡量的话,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里只有两部片子破了10亿,分别是《长城》和《悬崖之上》。而后者不过才12亿不到的票房,相比如今的电影市场,甚至连票房榜的前50名都排不上,却已经是张艺谋最好成绩。作为导演,他的作品累计票房也才55亿多,排名同样不靠前。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想要回答它,或许得从张艺谋电影背后的合作出品公司来看。
张艺谋这种级别的导演,当然不用担心找不到投资方,但像他这样,过往作品背后的出品方频繁更换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知名的国内导演,要不就是自己开了公司,拥有导演工作室,比如现如今一批活跃在市场上的中生代导演们;要不就是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合作方,长期进行深度绑定的合作,比如冯小刚和华谊,林超贤和博纳等等,
张艺谋作品数量众多,但合作的出品方却各有不同。他的创作履历,如果按照出品方来划分,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执导
国营资本转向合资拍摄
第一阶段是张艺谋的创作早期,从1988年最早的《红高粱》,到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由于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市场体系,票房数据也难以考证,更何况这其中很多影片并没有正式公映,因此很难具体界定影片的盈亏情况。不过,整体来看,这段时期张艺谋的作品出品方式,多为国有企业出资或是合资拍摄;而且这段时期也是张艺谋开始蜚声国际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口碑成就是比商业考量更重要的存在。
比如,最早的《红高粱》和《代号美洲豹》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作品,当时正好是吴天明担任西影厂厂长的时期,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及西影厂当年诞生的一批作品,让西影厂的名气享誉海内外。80年代的最后一年,吴天明离任西影厂厂长,《菊豆》成为张艺谋在西影厂的最后一部作品。
到了90年代,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电影市场。在那之后,张艺谋的电影基本上都走上了合资的道路。像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第一部接受合资拍摄的作品,出品方中有香港的公司,这也是为何影片当年是代表香港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另外,《秋菊打官司》《活着》都有香港资金的进入,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则是中法合拍片。
新画面:开启国产商业大片时代
1996年后,张艺谋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新画面”时期。
这一时期有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叫张伟平。电影《有话好好说》能火,正是得益于张伟平的出手相助。虽然影片最终还是亏了,但是张伟平却意外换回了张艺谋的信任,同时也让张伟平萌生了成立公司的想法。
拍成
据企查查资料显示,新画面影业成立于1998年,而张艺谋是2012年离开的新画面。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张艺谋执导的所有作品,都离不开新画面影业。作为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它的发展历程正是两人的合作过程。
90年代中期,尽管有个别民营影企进入市场,但是整体的市场环境相对比较低迷,大体上仍是由国营制片公司把控。因此,新画面早期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虽然依旧享誉国际影坛,但其实并没有赚到什么钱,直到21世纪初,《英雄》的诞生。
毫无疑问,《英雄》开启了中国的商业大片时代,尤其是它的营销模式,开启了中国电影宣传的新路子。《英雄》上映时,国内电影银幕数量不超过1000块,却缔造了2.5亿的票房奇迹,占全年总票房的1/4。之后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成功市场运作,其实都是对《英雄》这一营销模式的重复升级。
当然了,这其中除了新画面,也少不了其他资金的帮助,比如安乐影业。江志强作为《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多部作品背后的制片人之一,也为影片保驾护航了不少。至于后来的“双张”分道扬镳,两人多次对簿公堂,那都是后话了。
乐视:短暂的辉煌
在《宿命:孤独》一书中提到,张艺谋离开新画面后,曾有过一段相当困难的时光。而这时,乐视的出现,不仅是一道曙光,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2013年,张艺谋加入了乐视影业,与张昭形成了新的“二张”组合。这可以看作是张艺谋创作的第三阶段。
张艺谋
加盟乐视后,张艺谋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归来》。作为一部文艺片,《归来》在当年取得了近3亿的票房,这其实是个不错的成绩。但除此之外,张艺谋在乐视期间拍的另外两部电影《长城》和《影》,都没有实现盈利。尤其是《长城》,据说投资成本高达1.5亿美金,然而全球票房仅3.3亿美金,不仅输了票房,更输了口碑,豆瓣评分才4.9分。
就在同时期,乐视也爆发了财务危机。张艺谋离开乐视后,后者更名为乐创文娱。可惜,后者并没有再次东山再起,张昭先生也已于去年离我们而去。
不过即便如此,如今回过头去看,风头正盛时期的乐视还是吸引了不少业内的资源和目光。像是《归来》还有万达、安乐、华策等大牌影企作为联合出品方。《长城》则是由美国传奇影业和亚特娱乐制作,乐视则作为联合出品方之一。至于《影》,还有腾讯影业和完美威秀共同担任出品方。不仅如此,2016年,张艺谋女儿张末执导的电影处女作《28岁未成年》,同样是由乐视出品。可以说在中国电影公司浮浮沉沉的这么多年浪潮里,乐视是实实在在地辉煌过一阵的。
拉斯
从“整销”转向“零售”
拍电影的风险太大了。或许是在经过了过去的这么几个阶段后,张艺谋终于意识到,不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他转换思路,从“整销”转向“零售”,开始与不同的公司分别合作,而这正是如今张艺谋所处的第四阶段。
张艺谋离开乐视的同年,张艺谋与欢喜传媒签约,成为第七位导演股东,合作的第一部影片是《一秒钟》。虽然张艺谋承诺在未来6到10年之内与欢喜合作制作三部网剧或电影,但直到现在,也只有一部《一秒钟》问世。
最近的三部电影,《悬崖之上》是合作的英皇,春节档的《狙击手》,以及还未上映的《坚如磐石》都是和光线合作。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悬崖之上》是一定赚到钱了的。而从光线的半年财报以及网上信息,有网友推断,《狙击手》的成本大概在一亿多,这样看来,随着影片的后劲开始慢慢展现,或许也有回本的可能。
整体看来,入行30多年,张艺谋赚钱的片子,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直到现在才学会分担风险,迟吗?好像也有一点。但对现在的张艺谋来说,赚钱显然并不是他的第一目的了。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浪后,张艺谋显然很清楚,世界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也不会有永恒的合作伙伴。而他能做好的,除了创作,也只有创作。
张艺谋“变”与“不变”
从情报君的角度来看,能够感受到,张艺谋是个喜欢变化的人,哪怕这种“变化”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张艺谋曾在不止一个场合说过,他喜欢拍戏,喜欢挑战不同的类型和新鲜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或许没有那么“爱惜羽毛”,因为对他而言,创作的时机很重要,有一部就要拍一部。所以,这一部拍砸了,不要紧,总结总结经验,然后赶紧拍下一部就行了。
他对自己的这种严格要求也在影响着其他人,正如《狙击手》编剧陈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艺谋导演的工作永远是向前的。”他的时间表上排满了作品,如果到时候这个剧本没好,他就拍别人写的。
潜移默化
就拿这次的奥运会开幕式来说,正如他自己所言,跟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不一样”。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上,更多的是一种观念的前进。从昔日的“人海战术”,到如今的“少而不空”,这种变化带给人的浪漫和丰富感,恐怕是其他墨守成规的“老牌”创作者很难做到的。
但换个角度来看,在他的创作中,也能体现出一种不变。他的工作团队还有身边的制片人,有一些多年来一直都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他的剧组班底,有很多也都跟着他“出生入死”,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挑战。就连她影片中的“谋女郎”们,很多也都是合作了多次。
或许是这些人赢得了张艺谋的信任;抑或是这些人专业且“好用”。总之,这种合作关系上的“不变”,是建立在深厚的默契基础上的。
可以说,张艺谋的身上混合了出身平民子弟的务实,以及面对时代不断前进的紧迫感。这些年,张艺谋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好的创作状态,作品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口碑也都保持得相当稳定,同时在百姓心目中的好感度也不断攀升。
从本质上来看,不变才是偶然,变化是必然。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当下去找到自己与这个社会的相处模式,在适应中不断前行,同时保持初心。而显然,这位已经70多岁但仍然精神矍铄的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为这种“变”与“不变”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