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推送基于《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展开,但中间也融合了两本技术讨论的书籍。这本书2013年出版,2021年3月中文版在国内发行,是第一部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著作,将社交媒体的连接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有机结合,阐述作者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的微妙关系。
连接媒介生态系统的新认识
连接社交媒体的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单个微系统的总和,更是一个动态的基础设施,它可以塑造文化并被整个文化塑造。因此,作为研究者,需要通过技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视角看待社交媒体,这是因为网络生态系统嵌入了更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书中提到的系统看待生态的视角值得借鉴,将平台视为技术文化建构,我们需要密切切分技术、用户和内容;将平台视为社会经济结构,需要再细审查所有权状况、管理和行业模式。这样分拆平台的视角值得学习和借鉴。因为技术、用户自主性和内容是平台为创建网络社交结构而编织在一起的三种“纤维”,这些技术文化参与者很难从平台运作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分离出来,所以需要研究所有权状态、管理和商业模式。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连接媒体生态系统,并研究连接平台群体是如何提供信息并塑造社交性、创造力和知识的。这样的生态系统需要谨慎的管理员和各类园丁才能维持下去,对历史的批判研究只是迈向未来的第一步。沿用这种框架,作者选择了五个最常见的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其背后隐含的技术文化元素,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社交媒体中的隐私力量博弈
算法、协议和默认设置深刻塑造了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人文化体验,尽管用户往往的确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的交流实践所依据的机制,但也不是技术的受骗者,更不是不加批判的采用者。毫无疑问,Facebook是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之一,由于其在社交网站领域的领先地位,Facebook的实践大大影响了强化隐私保护和数据控制等拥有法律价值的社会和文化规范,比如“分享”的社会意义往往与“隐私”法律术语背道而驰,因此扎克伯格甚至扬言,隐私是不断变化的标准,而作者在书中提出,社交媒体时代研究隐私,需要认识到分享,而不是隐私的标准,才是不断变化的。在新闻传播研究来说,用户视角的研究是较多的,但基于自主性的研究是少的,这需要对技术的自主性有一定的熟知,可以查阅《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这本书。
温纳在本书中探讨了技术在现代社会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技术不仅仅参与造就了现代社会的形态,同时也内在地塑造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温纳吸取了马克思、芒福德、艾吕尔、马尔库塞、阿伦特等思想家关于技术与工业的社会理论,揭示了现代技术系统如此巨大和复杂,与政治和人性紧密交织在一起,我们不仅利用技术实现我们的想象和欲求,同时技术也塑造和限定着我们会产生何种想象和欲求。技术是统治的来源,有效地支配着所有形式的现代思想和活动。技术的结构、过程和变化进入人类意识、社会及政治的那些结构、过程和变化之中,成为它们的一部分。面对技术,我们缺乏的是我们的方向。对技术事务的当代经验一再混淆我们的视野、期望以及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因为技术政治含义的两极对立讨论并不是可取的。
新技术与生活世界的再认知
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甚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伴随新技术的层出不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中立论的谈论绵绵不绝,但《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书中却明确表述了一个观点,即不同于没有技术的伊甸园,从远古时期到各类文化之中的人类活动,总是嵌入在技术中。就像《存在与时间》说明的是人在世界中的空间性、人在世界中的时间性、人——世界关系的各种结果和纬度。人——技术互换的每一个例子都可以阐明这种相互关系。对人——技术关系的现象来说,要做的就是把技术的角色重新放回到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因为在如今生活世界的高技术结构中,可能性的激增是多种多样的、多元稳定的,通常既令人眼花缭乱,也危机重重。栖息者的任务是培养运动的恰当的重和轻,以便在这样的世界中保持平衡。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仍有可能学会运动。
最后,如果你对数字社会感兴趣,那么推荐你系统阅读《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这三本书。
封面来源: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