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男嘉宾缺乏母爱

有一期的《非诚勿扰》中,一位25岁的男嘉宾说,自己平时难以起床,设定闹钟都会每5分钟设一个,但就是这样还是无法叫醒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的要求是,希望找到一位女朋友,能让自己温柔地被叫醒。

这还不够,他还继续说,希望女朋友不要在意自己思考问题时,会咬手指的习惯。

导师陈铭直接说,是不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安全感?

男嘉宾频频点头,正是这样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非给了一句定论:真是年龄不大,问题不小。

说到底,童年时的缺乏关爱,真的会一直带到了成年,这位男嘉宾的潜意识里,已经是希望自己未来的妻子,能给予自己缺失的一些母爱

果然是在找“新娘”,新的娘,新的妈。

那么,怎么让孩子从细节中感受到我们父母的爱,希望咱们自己的孩子,在成年后也能有健康开朗和强大的个性与习惯呢?

这里,分享一位妈妈所记录下的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后却潜藏着教育的真谛。

看懂了,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别人教育孩子能那么成功了。

原来,差距从微小之处就开始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不去,就不去!

早上出门时间紧急,计划是带小萌和小麦一起。

小麦一听要出门,还是很积极的,比平时都要迅速,不墨迹,不吭叽,迅速配合穿衣洗漱。但小萌却有起床气。

于是我对小萌说:“你要是不想现在起床的话,今天就和妈妈一起吧,让弟弟和我一起出去玩。(这样说的本意,是用出去玩来引导小萌快点配合起床,和我一起去

可能小萌读懂了我的小心思,她十分干脆地说“不去就不去!”

我还确认了一下,小萌说我要跟爸爸在一起。

如果以前,估计我会因为小心思被看破而生气,也会因为孩子不配合而恼火。但这次,我心里竟然没有失落和愤怒,竟然接受了小萌的决定!

仔细一想,或许是我看到了小萌坚定地在做自我吧,佩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妈妈我吃不完

中午吃饭的时候,亲戚不知道小麦的饭量,给他盛了一碗烩面。

吃到中途的时候,看到这货慢了下来,明显是不想吃了。我也没理他,继续吃我的,过了一会这货对我说:“妈妈我吃不完。”

听到小麦这么说,蛮开心,因为他做出了准确的表达,于是我说道:“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不完了我来帮你解决。”

说完,我觉得似乎还差了点什么,于是我就伸出手说:“小麦我要给你点个赞!”

小麦说干嘛啊?我说你这次不想吃了跟妈妈讲得很清楚,妈妈觉得你这点做得很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我以前的做法我会因为操纵小萌不成功而恼怒;看到小麦说不想吃,我可能会说不想吃还这么多,你难道不会早点说?

这位妈妈的思考:

不论是小萌看到了我的操纵做法,还是她的自我比较强大,她这种坚定做自己的行为都是值得被欣赏的,被认可的,关键是当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时,我发现我的情绪竟然没有爆炸,这点很好。

过去肯定看不到小麦准确表达的优点,反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造成的结果就是小麦以后肯定不愿意再跟我表达了,大概率用拖延、墨迹的被动攻击的方式来对抗,会把我搞得一头火却无可奈何。

果然,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就会变成我们期望中的那种优秀的孩子。

教育无小事,而教育的成效,都藏在了细节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一件事情,换个眼光,有更高的思考,我们的收获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简单来说,这位妈妈已经认识到,孩子有不配合的权利,有自己主张的权利,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如果只以“听我的才是乖孩子,不听就是坏孩子”的思路来看待,无疑我们会给孩子下个负面的评判。

孩子的这些行为,只会让我们感到生气,至少是不舒服。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在面对生活中这样的小事时,选择了这位妈妈过去的做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打扰我了,该怎么做?

孩子的需求这么容易满足

还是这位妈妈,当她在忙时,发现孩子在玩拼积木,并且还拍了照来找自己。

“孩子拿着照片对我说,这个是谁麦克斯的,这个是黑暗博士的,这个是福特的……起初我一阵凌乱,主要是我对这些真的不感兴趣,有一种被打扰的感觉,不舒服。

不过我并没有像过去一样拒绝他,而是说小麦你慢点,我记下来,然后小麦就说,我记……他边说,我边记。

慢慢的我就给他记清楚了,等他给我说完,头也不回的就走了,想让他跟我玩他都没兴趣了。我明白了,他就是想告诉我,我认真听了,就是认同他了,看到他的,孩子的需求就是如此容易被满足。”

过去的做法:觉得自己受到打扰了,想办法把他哄走。

思考:

当我们看到孩子需求的时候,我们会无比的柔软,当孩子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他会无比的独立。这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我们需要看到这一点。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值得被尊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的感悟,说明这位妈妈已经彻底地学到了很多,他对待孩子的态度,他看到自己的内心与孩子的感受,都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简单来说,妈妈接受孩子说不,也对孩子的打扰而保持了耐心,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妈妈坚信,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是有正向的动机与需求的。

同样的事,就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了。正所谓,思路一转天地宽啊!

更重要的是,这样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拥有自信与安全感,更不需要寻找“新的娘”来弥补自己童年时的缺失。

对此,我们是否有所启发呢?

我是庭爸,家有10岁女儿,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