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的虎年春节,很多人不得不“就地过年”,加上许多地区的疫情反复,带火了线上消费、娱乐,而本地周边游、电影逛街等线下活动则略显冷淡。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又给这个冬季带来了不一般的消费热情。而女性作为春节消费的主导力量,出现了许多值得观察的变化。

一方面,春节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物资消费体量巨大,而女性往往在家庭消费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拥有独立决策的话语权,这使得女性选择在春节营销中显得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线上消费占比增多,而女性消费决策容易受社交网络及媒体影响,这种消费习惯叠加春节势能,成为新消费品牌的必争之地。当然女性作为媒介消费的主要受众群,也更容易被传媒诱导,从而陷入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的陷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春节作为合家团圆的情感寄托,其消费也十分注重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感,中国式宽容的第一条就是,“大过年的”,为了一个其乐融融合家欢的春节,一切冲突矛盾不满都得回头再说。

而追求产品和服务的愉悦感,也是女性消费的特征之一,女性通常在购买决策中扮演的情感性角色(expressive role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春节,我们不妨通过人类学家帕特里克·乔丹(Patrick Jordan)提出的“四种愉悦(The Four Pleasures)”框架,从生理愉悦(Physio-pleasure)、社会愉悦(Sociopleasure)、心理愉悦(Psycho-pleasure)、意识愉悦(Ideo-pleasure)四个维度,去认识女性节日消费的种种变化。

生理愉悦:从“代理人”到“主导人”

生理愉悦不难理解,是吃喝玩乐带来的感官享受和愉悦。中国人眼中的年味,总是离不开那平时吃不到的零食、年夜饭才有的丰盛,房屋装扮一新的视觉享受……采购年货,是铁打不动的春节黄金流程。

那么,女性在春节的“生理愉悦”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以往,女性往往是春节盛宴的操持者,也是全家口腹之欲的“代理人”。很多女性做好一大桌年夜饭,却往往吃得最晚,甚至按照“传统习俗”不让上桌。2021年《脱口秀大会S4》中何广智的段子,“我奶奶喜欢杨笠,我吓坏了,以为奶奶要上桌吃饭了”,正是因为这一画面足够广泛,才能引发共鸣和哄堂笑声。

而女性的话语权和个体意识越来越强,也让春节的餐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制品食物的流行,将许多女性从厨房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可以更轻松地享受春节假期。今年我就给大桌年夜饭安排了广东盆菜,减轻女性长辈和朋友的负担。

很多“就地过年”的年轻人,也得以通过预制品感受一把大厨的体验,毫无难度地做出一份佛跳墙、金汤花胶、清蒸黄鱼、蒜香仔排……即使无法回家,依然能在年夜饭餐桌吃上工艺复杂的“硬菜”,也是一种安慰了。

前不久淘宝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第三方食品认证机构恒生发布的《2022年淘宝年夜饭报告》中也提到,今年预制菜销量再次上涨,同比去年增长超100%,成为年夜饭最火菜式之一。

据中国农科院加工所预制食品科研人员的推测,预制菜市场每年以20%的增速发展,预计到明年能达到5000亿。

来源: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