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杀,可谓是蜀汉的第一大冤假错案。在当时,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不仅被封为南郑侯,更是拥有假节的权力。毫无疑问,在诸葛亮时期,魏延绝对是蜀汉军中的第一人。
但就是这么一位顶梁柱般的存在,却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被诬陷谋反。不仅他自己被杀,就连他的三族,也被杨仪给下令诛杀。如此结局,真的是令人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正史里的魏延
不少人对魏延的了解,都来源于《三国演义》。但也必须要知道,《三国演义》终究是一本小说,他的许多内容情节实际上都是虚构的,并不能当作真正的历史对待。
《三国演义》中,魏延第一次出场是在刘备携民渡江的时候。刘备从新野撤离后,率领着部下和百姓来到襄阳,但却被蔡瑁拒绝进城。于是魏延就趁机带领着数百人攻占了襄阳城门,不仅大开城门还放下了吊桥,并招呼着刘备速速进城。
但没想到刘备却不想进城,反倒是带领着百姓和部下撤走了。这下可把魏延给坑惨了,无奈之下的魏延就只好逃离襄阳,后来投奔到了长沙太守韩玄的麾下。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占荆南四郡。在夺取长沙郡的时候,魏延杀害韩玄、救下黄忠,让关羽顺利地拿下长沙郡,而他也因此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刘备的部下。
以上都是《三国演义》里的剧情,但实际上这些剧情都是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志》对魏延的记载是: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也就是说,魏延是以部曲的身份,在211年之前加入刘备阵营的。至于长沙太守韩玄,他也没有被魏延杀死,而是主动投降刘备,后来还继续担任着长沙太守,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三国演义》中韩玄被魏延杀害的情节。
另外,“部曲”的意思是私人武装。东汉末年,地方豪强或者是带兵之人是可以自己招募流民编入军队中的,这些流民也就变成了部曲。在当时,部曲和主人之间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换句话说就相当于半奴隶。也就是说魏延是在出身极低的情况下投奔刘备的,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魏延是如何加入刘备的,不过魏延是荆州南阳郡的义阳人,而刘备曾经在南阳郡的新野县驻扎了7年,因此魏延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投奔刘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率军入川后,魏延大放异彩,职位也不断上升,到汉中之战后他更是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成为了封疆大吏。刘备称帝后,魏延加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继位后,魏延更是被封为都亭侯。
公元227年,经过数年的休生养息后,诸葛亮决定北伐,魏延也被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不过从某种角度上看,魏延这算是被明升暗降了。
在这之前,魏延是汉中太守,整个汉中都是由他来管辖的,并且他是直接听命于中央朝廷。但升官后,丞相司马就意味着,他变成了诸葛亮的部下,是丞相的属官。而凉州刺史更为尴尬,因为凉州是曹魏的,他们可不会听从蜀汉官员的命令。
就这么的,魏延便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参加了五次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的悲剧也随之而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魏延为何被杀?
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在他去世后,北伐大军主力,由杨仪、费祎率领退回汉中,由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则位居中间。
这么安排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考虑到魏延与杨仪不和,担心他俩离得太近会发生冲突。另外诸葛亮还特地说道,如果魏延不愿意撤军,那就不管他了。
在这一撤军行动中,是以杨仪为主导的。而诸葛亮的这一人事安排,让魏延根本无法接受。一方面他跟杨仪的关系十分恶劣,另一方面魏延作为武将,自然也不愿意接受文官杨仪的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魏延就在杨仪下令撤退之前,率先撤退,并且将沿途中的栈道全部烧毁,直到在南谷口魏延与杨仪对峙。
魏延原本是想在南谷口打败杨仪的,但没想到他的部下不愿意内斗,于是没多久他的部下就纷纷倒戈,魏延也只能无奈的逃走,但最终还是被马岱斩杀,就连他的三族,都被杨仪给下令诛杀。
一代名将魏延,就这么的落下了帷幕。
综合来看,魏延被杀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极其恶劣,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作为诸葛亮时期的第一武将,魏延不管是运筹帷幄还是冲锋陷阵,那都是最顶尖的存在。
而杨仪作为长史,不仅是筹备粮草、整理军备,还是管理地方、谋划军政事务,都能处理的井然有序、令人称赞。
这一文一武,可谓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尴尬的是,魏延和杨仪的性格,都是目中无人、恃才傲物。这也就导致魏延和杨仪,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肯让步。久而久之,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有时候魏延都拔出剑来差点杀了杨仪。
论武力,杨仪不是魏延的对手。但是论计谋,魏延就不是杨仪的对手了。诸葛亮去世后,被魏延欺压多年的杨仪再也忍不下去了,于是他就各种算计,最终弄死了魏延。
换句话说,如果魏延能和杨仪搞好关系,那他也不会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魏延的所作所为,很容易被认为是要谋反。
如果魏延真的要谋反,那他要么联合司马懿,一举吃掉蜀汉的北伐大军。要么率领部下迅速南归,抢在杨仪之前进入成都。
但魏延并没有,他是在大军撤退的途中驻扎下来,等待杨仪的到来,也就是说他的目的是要杀掉杨仪。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部下不愿意内斗,结果让杨仪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给灭了。
不过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魏延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容易会被认为他想要谋反。
首先,魏延在撤退的时候下令,烧毁掉沿途的栈道。这就会让人认为,魏延是要阻止北伐大军回归。
另外魏延率先南归,这又会让人觉得,魏延是要先于杨仪抵达成都,进而控制蜀汉朝堂。
正因如此,当这些消息传到成都后,哪怕是刘禅、董允、蒋琬,他们也都认为魏延是真的要反叛。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魏延太过高傲,人际关系极差,以至于都没有人为他求情。
毫无疑问,魏延的能力是十分优秀的,但他的致命缺点就是太过高傲。不仅是杨仪,魏延也看不上其他文臣武将,在言语行为上魏延更是无所忌惮。
人都是有脾气的,更何况是蜀汉的这些文臣武将?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些人还会敬而远之。可一旦魏延出事,这些人没有落井下石都算不错的了,就更不要说还会有给魏延说话,为魏延求情的人了。
也因此,魏延终究是因为自己的高傲、狂妄,付出了代价。
魏延之死,导火索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人事安排,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得归根于魏延他自己。如果魏延不那么高傲,如果他能够搞好同僚之间的关系,那他也不会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