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记

文/毕宝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生就是对着景物作画。如果要求高点,写生不只是景物的截屏,还要有个性、有感受、有意境。当然,要求越高就越累,有时还是要跟着感觉走。写生应该是快乐的,尤其是山水画写生,不仅能尽情享受作画的过程;还能游山玩水、留下美好的记忆。写生还能出作品,写生作品往往更鲜活、生动,又不需要苦思冥想地烧脑。

我上大学时有过多次的外出写生,但都是以人物为主(详见《学画记下》)。上山水课去黄山写生过一次,那是我第一次风景写生,但画了些什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是那晚在黄山上,同学们一道睡大通铺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毕业后留校任教,让我教山水,虽然有点勉强,但我还是欣然接受,毕竟在大学教师的光环下,做什么都能发光。

因为山水画课程中,写生是个重要环节,所以我几乎每年都要带学生外出写生。第一次去的是婺源,一位老师推荐的,还同时推荐我认识了当地的宣传部部长。我先和部长电话接上头,然后就带着部队去了。当时的婺源像个小镇子,就没见着高一点的建筑。是一位主任到车站接的,并把我们领到一个小旅馆。旅馆单人间已有客人,就让我临时住多人间。后来部长来了,听说我没住上单间,就当我们面斥责主任,然后让老板设法腾出单间。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一方面,我当时刚30岁出头就受到如此尊重,心里不免有些得意,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礼遇;另一方面,主任的委屈、老板的为难、客人的无辜,又让我不安!这位部长分管博物馆,那次,他还专门带我们去参观了婺源博物馆,并且从库里调出渐江的原作让我们欣赏。渐江这幅作品四尺整张左右大小,浅绛色调,作品构图奇崛、笔墨精到、气息纯正,令人叹为观止。在当时印刷品欠缺和展览稀少的情况下,能一睹渐江作品的真容,真是一种幸运和难得的享受。此后,那幅画就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后来画的太行山系列,范扬老师一看就说有渐江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山

这位部长酷爱绘画,喜欢与画家交朋友,加上婺源的乡村很美,去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多。后来旅游开始兴盛,婺源成了全国名气很响,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胜地。我时隔多年再去婺源时,婺源县城的楼房多了起来,宾馆也上档次了。当地的朋友说,婺源的旅游做得好,部长功不可没。他当时热衷于邀请画家来婺源,也许就是用心良苦地在宣传推广婺源的旅游资源,据说苏州周庄的旅游热就是画家陈逸飞画出来的。

第二次去婺源时(2007年前后),我已经是硕士生导师了,部长也升了副书记。官升了,但对绘画的热爱一点没减。我一到,他就跟我商量希望收藏我这次在婺源写生的画,为此,我们每到一地,他都会赶来请大家吃饭。后来还把我请到家里吃野山羊肉,还一块一块地往我碗里夹,那肉真香!上一次去他家做客时,他还住在一个学校里。吃的什么菜记不得了,只记得陪同的是博物馆馆长和中学校长。第二次去就住别墅了,而这次陪同的人记不得了,就记得野山羊肉的香了。当然,肉也不是好吃的,丢下筷子后,自然是要拿起毛笔的。不过,画也不是好画的,一方上好的龙尾砚,还是要带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尾砚

那次写生,我一张画都没留下。给的收藏费,我拿出6千元在屯溪买了只竹雕笔筒。笔筒雕工精美,有13个人、13匹马,姿态各异、造型生动。店家说是老东西,后来知道并没那么老,但我觉得只要喜欢,年龄不是问题。而且总会老的,能陪我一起慢慢变老也挺好。第一次去婺源时,去过哪些地方?画了多少张画?带的是哪些学生?已记不得了,印象深的就只剩下小旅馆和渐江的那幅画了。第二次去婺源时,我写生是用毛笔直接在册页上画的,画了一整本,还在后面写了跋,后被收藏了。当时我也拍了照,是用数码相机拍的,但现在已无法找到,倒是同去的硕士生董金良帮我拍的人像照片,后来还经常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雕笔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骛源留影

婺源附近有个玉山县,玉山的三清山,我也去过两次:一次是省美协组织的一次写生活动,还去了武夷山、龙虎山等地;另一次是我带了首届硕士研究生去的(2003年前后),那次山上一直下着大雨,能见度不到十米。在山上住了一夜还是不见雨停,既然上来了,不在山里转一转也不甘心,于是我们就冒着大雨在山上“游览”。本来想绕一圈的,但走了一段,雨太大,又不见其他人影,心里直发毛。后来我们开了个“三清山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前进有风险,收兵是上策,就立马原路返回了。那次上三清山基本上没看到山,就看到滂沱的山雨和脚下的山路了。好在是由上饶的一个部队接待的,没花冤枉钱。那个年代,部队是有接待费用的,我们去过的武夷山等地都是部队接待。后来我还带学生去过庐山,也是部队接待的,当然最后还是要给部队留张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庐山留影

学生董金良虽是宿迁人,但后来长期在临沂活动,并“嫁”给了临沂姑娘。他极力推荐我们到临沂的蒙山写生。蒙山有个叫大洼的地方,确实有画头。去写生的人也不少,还有写生基地,吃住很方便。记得那次(2006年)董金良写生,对着蒙山,画的是黄公望的富春山。他可能是第一次山水写生,还没摆脱临摹对他的影响。我跟他说写生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要丢掉临摹的套路。董金良的悟性很高,第二张就大不一样了。(董金良不仅悟性好,而且造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后来12届美展能获提名奖,并非偶然)。好多人写生,貌似在不时地抬头观察,其实画得跟在家一样,也有人连头也懒得抬的。那次,准备报考我研究生的包勇前来“拜山头”,带了不少作品,看得出他很勤奋、很有热情,基本功也很扎实。后来我又去过两次大洼,第二次去时(2009年),写生基地门口墙上,我的写生放大照赫然在目。那次印象深的是陈永贤写生时,被山上的山羊尿到了画上。当时正值秋天,尿的琥珀色,倒是很入秋天的色调。我觉得陈永贤在落款时应该把山羊也带上,因为山羊毕竟也为画增了色。第三次去(2012年)是我让朋友帮忙包了辆大巴去的,因为黄柔昌老师也带学生同行,队伍比前两次要壮观许多。去了三次,跟老板也很熟了,老板让我就当自己家一样。那次又有宿迁的时顺清、张明等几位“豪杰”提着两大桶白酒前来“投奔”,搞得我像蒙山的“山大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山写生

我写生去过最多的地方是黄山和皖南。后来黄山我都不敢去了,再去就要超过九上黄山的刘海粟了。皖南宏村、西递路边店家老板也都认识我了,每次去不消费一下,都觉得对不起老熟人。有一次带学生到西递写生,那里正好在拍有关铁画故事的影片,他们请我们帮忙做群众演员。我们盘个清朝的小辫子,感觉很穿越。只是拍的时候就拍我们的背影在街上走动。我想我是老师啊,总该露个脸吧!就在拍摄时故意回头跟路边小贩搭讪,结果电视上放这部片子时,我连背影都没有了。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要点出场费或者吃顿饭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串群众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带学生去黄山

我写生去过的最佳线路是:从南京先到九华山;然后过太平湖到黄山、齐云山;再到歙县并从深渡乘船,经新安江、富春江到桐庐、杭州;再从杭州乘船沿大运河过太湖到苏州。这条线有大名鼎鼎的三座山、两个湖、两条江、一条河,自然景观优美;有名震遐迩的佛教圣地、道教圣地及黄山画派、新安画派,文化底蕴深厚;还有人间天堂苏杭和黄公望画过的富春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金写生线路图

我写生收获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太行山了。太行山写生是学生沈阳组织的,大概是因为南京牛首山建佛顶宫时,请我领衔作四大佛教名山的壁画,我就让当时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沈阳和刘晨韵具体绘制。沈阳画得更多,所以后来给的稿酬也更多。他当时执意不要,但我执意要给,学生毕竟执意不过老师。我想他大概是以组织大家写生的方式回报了,况且南太行在他的家乡河南,也算是尽一下地主之宜吧。我说这次收获最大,一方面是画的数量比较多(一天两幅水墨写生),另一方面这次写生使我后来的作品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详见画山水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山留影

我最近一次写生的地方是南京附近的仪征“捺山”,这是我带高邮培训班的学员去的。去年我因高邮美协殷主席的邀请,在高邮办了个山水画培训班,写生是第三阶段的课程。因为高邮无山,山水画写生没有山,就相当于酒席上没有酒。虽然未必不可,但也颇有遗憾,学了那么多山石画法,没有用武之地。当时疫情管控又比较严,出本市很麻烦。所以就选择了同属扬州市的仪征,正好离南京也近。捺山是个地质公园,石柱形的山石很有特点。虽然就一座山,但它有骨头(石)有肉(植被),还是很入画的。而且景区里还有一些沉浸式的体验,很值得去玩一玩,尤其是临近的南京人。那天很冷,气温不到3度,又在山里,冻得有点受不了。好在那天阳光灿烂,我就在灿烂的阳光下找了个地方,加上有学生给我带了暖宝宝,还有学生帮我借了坐垫、买了热饮,册页、手套也有学生帮我准备了,所以,心里还是暖洋洋的,后来身体也慢慢地跟着暖和了起来。当时我就想,做老师真好,做懂事学生的老师就更好!中午,一位当地的学员家长请客,饭前我给大家点评了作业,午饭后大家又接着画。这次学员们的热情很高,一直不停的画,热情打败了寒冷。而且他们写生的装备也很专业,相比之下,我就像个摆地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捺山写生

那天画了一天,中午也没休息。晚上学员家长请客时,虽然菜肴很好吃、很丰盛!但我还是提前离席了。一方面要赶回南京;另一方面,感觉有点累了,毕竟弯着腰,在地上画了一天。不过,捺山给我的印象很好,有时间我还会再去!

当然,写生我还去过很多地方,包括好多国家。上面写的写生,主要是我教学过程中的写生,所以既是写生,也是教学。除了教学写生外,应邀的写生也很多,包括去年省文旅厅的水韵江苏活动邀请我带学生赴扬州地区写生;还有去年江苏当代书画院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等等,也都是收获满满,令人难忘(详见《年终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江苏省文联艺术家代表团新疆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闽赣写生慰问团”大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赴浙东海岛海防写生慰问团”大行动

写生对于我来说,不仅是搜尽奇峰、师法造化;也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华丽转身;更是一种奇妙而美好的经历,它装点了我多姿多彩的人生并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谢写生!

感谢一起写生过的人和那些为写生提供帮助的朋友!

2022年2月8日写于郭庄

毕宝祥写生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年皖南写生四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三清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武夷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年庐山小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蒙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蒙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皖南宏村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皖南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蒙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蒙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皖南宏村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皖南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太行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太行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太行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太行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太行山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捺山写生

感谢大家阅读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