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到德国,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那是一个严谨、低情绪化的国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法兰克福书展、爱乐乐团、康德的哲学、贝多芬的音乐蜚声全世界,影响深远。

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德国与中国在文化领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却又时常被人们忽视。

中德这两个相距7000多公里的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谷主麦家给阿谷君种草了一本书,它带我们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德国,它就是——

《爱生活如爱啤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家说:“王竞是那种无坚不摧的人,虽看上去、听上去是那样温温软软。她的文章也一样,力道在芯子里。”

翻开书本,开篇的题目便吸引了阿谷君的注意力——“刘慈欣:坐在上帝家里聊科幻”。

相信大家对刘慈欣已经非常熟悉,他的小说《三体》风靡全世界,并在2015年的时候获得了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

在众人眼中的“国际著名大牌作家”,头顶光环的人,当记者问道:“《三体》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慈欣却说:“跟你们想象的反正不一样,我生活在中国的一个五线城市,那里的人们对科幻不感兴趣。我没有受到多大的干扰。”

事实上,更准确地说,刘慈欣是选择拒绝干扰,他说:“作家最好的选择就是远远躲在他的书后面,该说的书里都说了。”

在欧洲同样受到了媒体高度关注的还有麦家。

德语版的《解密》在2015年8月出版,按照西方出版界的规矩,3月份正是德国莱比锡书展开幕之际,从出版社到媒体和书店都在为“春季书”奔忙,在秋季出版的《解密》便成了“失宠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语版《解密》

在德国有一家专售德文、英文的中国图书网络书店,其店主安娜特说:“即使在欧洲,读文学的人也在量减,读中国文学的人更加凤毛麟角。”

谁也没想到的是,麦家在汉堡的活动结束后,书居然卖断了。之后从莱比锡到柏林,从维也纳到慕尼黑,麦家的《解密》在活动结束后的签售,每次都突破了书商们的经验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法兰克福书展举办“麦家之夜”

而后在全球最重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当天举办的“麦家文学之夜”中,更是吸引了来自二十几个国家的版权代理、出版商、文学推广人、翻译、媒体等上百人。

《爱生活如爱啤酒》还记录了在德意中来回辗转的余华;中风初愈的北岛在德国谈论红酒、谈论烹饪、谈论诗歌;王刚和他的作品《英格力士》的德国遇险记;王安忆时隔30年重游吕贝克等故事......

关于中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是如何走进德国并被外国的读者接受,以及他们在生活上的趣事,王竞在书中,以记者的视角为我们还原她在德国的所见所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德国又是如何接纳和看待中国文化?

不同于第一部分中以记者的视角目睹中国作家在德国的奇遇记。

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从多年定居德国的文化学者的视角,将德国的名人、学者和他们的传奇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比如书中提到了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在卸任德国总理职务后,便出任《时代周刊》的出版人,继续发表自己在国际政坛上亲历的大事和对中国的关注。

时代周刊大厦中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霎时间成为了德国和国际名人的造访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尔穆特·施密特

曾为国际政要的施密特在时代周刊任职时,同样会参加每周五中午12点至下午1点的编辑会,在职时参加了约1500场时政编辑理会。这让不少编辑感到诧异。

书中还提到了一位让阿谷君印象深刻的学者,他的名字叫恩斯特·伯斯曼。

或许中国人对他的名字比较陌生,但他对中国却是非常熟悉——他是对中国建筑进行大规模系统记录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受德国政府的委托来到中国,这一行,让他爱上了中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让他着迷。

1906年,伯斯曼独自开始了对中国建筑进行考察。那时既没有专家,又没有专著,更没有一个体系能给他任何指引。

他从北京到承德,从四川到广西,从山西到广东,从湖南到福建,他在3年的时间里考察了清朝18行省中的12个,拍摄照片8000余张,实地手绘测绘图、速写和笔记2500多页,终于在1923年出版图集《中国建筑艺术与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建筑艺术与景观》

王竞在《爱生活如爱啤酒》中多维度地向我们呈现远在德国的文化精英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以及他们和中国的联系。

从中国到德国,又从德国回到中国,从文学到绘画,从建筑到音乐,从格拉斯到弗洛伊德的外甥女汤姆,再到汉娜·阿伦特。

在书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个具体的人,我们可以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游走于一个个具体的事实之间,游走在两个差异的文化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生活如爱啤酒》中,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在德国的一些见闻,象征着西方文化的符号也在这里层出不穷:圣诞节、黑啤、黑格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词语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这个鲜活、多变而复杂的异国世界,也让我们打破原本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

其中在一篇和书名同名的文章中,作者就写到他们的生活态度:德国人说,最可口的啤酒,既不是黑啤,也不是白啤,扎啤也不是,而是和朋友一起喝的那杯(复数)。

其实,德国人也会拒绝严谨、顽固、低情绪化,只是品味这杯黑啤内在的甘甜与清香。

还有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小幽默、风格迥异的柏林电影节、“最政治”的法兰克福书展......

也有他们在不断讨论的难民问题、种族问题......

在生动的细节描述下,无不渗透着德国的政治、历史、文化。

当我们观察另一个国家的时候,也是从他们的生活碎片中,发现他们背后原来是有这样一种整体性的东西在影响着他们的所思所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我们的世界,用书里的话说“被疫情搞得很尴尬”“一只脚伸进了5G,另一只脚被掰回了前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人类深陷一个从全球化走向去全球化的分裂境况”“我们的认知也变得碎片化”,世界和我们仿佛都处在某种困惑中。

王竞结合当下现实的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不停地在德国观察着、行走着和思考着,在书里记录着德国人在做、在发生着的事,也和读者一起探讨人类面对的种种问题:

“卡塞尔人花了5年时间,种完了7000棵橡树”,因为早在1982年,带头人博伊于斯就预见到了2020年的人类困境。

黑格尔思想之于我们现在的世界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其中看到更多的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部“中国作家的德国文化观察笔记”带我们从作者所亲历的点点滴滴中,捕捉不同文化间摩擦出的火花,寻找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另一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生活如爱啤酒》这本书并不厚,每个篇章都非常精悍且易读,但作者王竞用其精准且不失诙谐的文笔,将其广博的个人经验呈现给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慈欣曾直言:“王竞的文章很出色,是迄今为止关于我的报道中最好的一篇。”

之所以有《爱生活如爱啤酒》中精彩的内容,这和她独特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王竞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年赴德国工作,曾在基尔大学执教,后在康茨工业大学任代理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作者王竞(中)

2003年至2013年回到北京工作十年,担任法兰克福书展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后负责国际出版巨头阿歇特的在华业务。

从2013年起,王竞转向为中西文化项目顾问,策划了众多文学、电影等项目,促进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常年处在中德文化交流前沿的她,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在《爱生活如爱啤酒》这本书中,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视角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作为出发点,用包容和理解的温柔笔触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她在德国所体验到一切。

这本书里有生活、也有啤酒;有差异、也有理解;有追问、也有浪漫。

希望这本书可以为你带来一场中西交融的盛宴,面对当下的时候,愿你爱生活如爱啤酒。

一个文艺、浪漫的德国——

拒绝严谨、顽固、低情绪化

从音乐、文学、电影出发

找寻一个不一样的德国

品味这杯黑啤内在的甘甜与清香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爱生活如爱啤酒》 王竞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博集天卷

【读行者社群计划

扫码或搜索ID:DungxingzheBook

添加【读行者微信小助手】

解锁更多资讯与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